【转载】从Prince说起,串流如何改变我们支持音乐的方式
Prince 因为痛恨网络/串流音乐对唱片业的影响,将他绝大部分的作品从市面上流行的串流音乐渠道拉下架…结果在 Prince 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大家欲透过社交网站分享歌曲以表对他的怀念,才发觉在 YouTube 根本找不到他的 MV…
乐坛巨星Prince日前因病辞世,享年57岁,一众歌手与歌迷无一不为这位音乐天才的离去感到婉惜(Justin Bieber除外)。适逢Coachella音乐节在美国举行,不少艺人也在演出期间加插向Prince致敬的环节,证明了王子在乐坛的地位超然、影响力举足轻重。而乐迷最直接的怀念方法,当然是重温王子历年来的经典金曲——如果你已购买他的唱片。
痛恨网络影响唱片业 Prince作品网上难寻
大家应该会记得,去年Taylor Swift如何义正辞严地批评Apple Music对音乐人不公;又或者你因为在网上听不到Adele的新专辑,而迫着跑到唱片店购买实体唱片……这些都是艺人们对串流音乐投下“不信任票”的举动,但论到对网络串流不满的主流艺人,Prince亦是表表者。自2015年暑假,Prince因为痛恨网络/串流音乐对唱片业的影响,将他绝大部分的作品从市面上流行的串流音乐渠道拉下架,当中包括YouTube、Spotify及刚刚开始的Apple Music。结果在Prince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大家欲透过社交网站分享歌曲以表对他的怀念,才发觉在YouTube根本找不到他的MV,想在Spotify或Apple Music重温其作品,也只寻得寥寥数首。罕见的例外是,在宣称拆账方面对音乐人待遇较佳的Tidal,你会找到几张Prince的经典专辑。
诚言,自己并没有收藏Prince任何唱片,对上一次听他,正是他将歌曲从Spotify下架前的事。碰巧地,我在Spotify的订阅快要到期,正打算转用其他平台,因此有考虑过,反正自己这几天也想重温Prince的作品,订阅Tidal也是个选择。由于订阅可随时取消,加上自己本身已收藏了不少喜爱的唱片,对串流供应商提供的音乐依赖性不高,而我订阅的主要目的,也是想偶尔听点私家收藏中没有的歌曲而已。所以我一直在选择服务上十分随心,几乎每个月也光顾不同的公司,在Spotify、Apple Music与Tidal之间游走,最近亦很期待主打独立音乐的SoundCloud Go登陆香港。
串流公司各有独家 选购CD变成选择订阅服务
然而,像我这样在不同平台走来走去的乐迷,现时应该只占少数。但随着更多艺人与唱片公司因利益问题,开始只选择出现在某些平台上,单一串流平台的音乐库会愈来愈不齐全,未必能满足乐迷需要。按形势看,几年后仍会买唱片的乐迷应该会比今天更少,他们将会更依赖串流音乐,但如果他们要透过串流平台接触更多音乐,可能就要订阅多于一家公司的服务。情况有点像大家唱卡啦OK,每间公司也有其独家的歌手与歌曲,K迷若果要唱尽所有歌曲,就只好多唱几间。
说到这里,我想起Kanye West二月推出的新专辑《The Life of Pablo》。这张专辑只能在Tidal独家收听,连iTunes/Amazon等付费下载平台也没有,Kanye West甚至表示,《The Life of Pablo》不会发行实体CD,力谷萎蘼不振的Tidal之意十分明显。其实今天的唱片业实在很畸型,歌手推出新唱片,竟然是为了宣传自己名下的串流业务,而非以歌会友,个人实在很难认同这种做法。据指Tidal因为这张专辑,二月的订阅人数倍增,算是打了场小胜仗,但同时亦有不少想听新专辑,而不想订阅Tidal的乐迷选择了非法下载。这简单反映了两个事实:
一、提供“独家”新专辑串流的确有助催谷生意额,即使效力只能维持一个月;二、许多乐迷不会为了一张“独家”的新专辑而为整个服务买单——纵使他们对这张专辑有兴趣。
不瞒大家,执笔之际,我其实正在用Tidal收听Beyoncé前天新鲜出炉的专辑《Lemonade》。我为了听她的新专辑而将今个月要花在串流上的$48献给Tidal。相比起买一张$100的CD,花$48享用一个月无限的音乐,实在不是大数目。我只是在想,十年前如果我想支持Beyoncé的新作,我会走进唱片店,付钞购买一张CD,然后兴奋地跟朋友说“我买了Beyoncé的新专辑!”而现在我支持Beyoncé,却是登入Tidal网站,刷卡订阅一个月的服务——然后?跟大家说“我订阅了Tidal!”
音乐人们,你们有心理准备在不久的将来,乐迷所支持的,是一项名叫“音乐”的服务,而不是音乐吗?
文:毛明
(本文原刊于作者Facebook专页,内容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