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皇都戏院浮雕】蝉迷董卓Secrets

撰文: 导游阿Paul
出版:更新:

世事就系咁邪。就在古咨会决定讨论皇都戏院评级前一星期,戏院正门大型浮雕“蝉迷董卓”重见天日的新闻被传媒报道出来,引起广泛关注。

今日的皇都戏院经已陈旧。(洪琦琦摄)
皇都戏院其中一个独特的建筑设计,为其屋顶上呈抛物线型的混凝土拱架设计。(潘安奇摄)

貂蝉(也即“蝉迷董卓”个“蝉”)明明是虚构人物吧,在这种关键时刻居然也会显灵,似是提醒大家,

“喂,阿姐我仲喺度,想铲走我?”

美人迟暮,霸气外露,与两舖之隔、咁高咁大的蒙罗丽莎,放射出一种连成一气的压场感,令路过者无不产生诡异的顿悟,以为自己仿佛看懂了蒙罗丽莎的笑容。

想一个甲子前,璇宫戏院(皇都戏院前身)以其在亚洲区空前绝后的抛物线型飞支架造型有型有款地空降北角,何以偏偏选中“蝉迷董卓”浮雕粉饰门面呢?现已无从稽考。但从当年传媒报道,这幅大型浮雕意义重大,正正反映了戏院中西合璧的本事、对梦工场的向往、以及引入国际视野的企图心…… 非今日倒模咁倒的戏院所能比拟。

“蝉迷董卓”浮雕出自中国当代画家梅与天之手,梅与天擅长将中国笔触融入西洋画风格,作品大受美国市场欢迎。而“蝉迷董卓”构图缤纷热閙,与旁边线条简约的四方框缘对比强烈,拼凑出丰富有趣的视觉效果。当然令人更堪玩味的,是“蝉迷董卓”的选材,乍看是引用《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派出义女貂蝉色诱董卓的故事。但据1952年《华侨日报》一篇讲评指出,梅与天刀下雕出了联合国佳丽:

“浮雕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希腊女神,她一手执著代表音乐的七弦琴,在放怀高歌围绕她前面的是缅甸、泰国的舞姬,代表着东南诸民族发扬他们特有的土风,还有位是表演芭蕾舞的女郎,代表西欧典雅的舞蹈 ……”

将东西佳丽套入中国传统故事,连貂蝉都被“希腊女神化”,堪称是明张目胆的二次创作,在60年前传媒眼里,却代表创作者气魄万千、心怀国际,

“在不逾万丈的壁上表现艺术的源流,及世界艺术的融汇。”
皇都戏院今昔对比,从前是容纳过千人的大戏院,如今楼下变成商场,内部变成桌球室,“蝉迷董卓”的壁画被掩盖,皇都戏院和那段香港的娱乐历史,安静地沉眠在城市一角。(旧相片由活现香港提供)

想六十几年前璇宫戏院揭幕时,会蒲北角的不是上海有识之士,就是在附近发电厂(今城市花园位置)工作的“鬼佬”,有华洋共处的街坊观众群,才养得起放眼国际的戏院,难怪貂蝉要扮希腊,又东又西多么亲切。

“蝉迷董卓”的结局,是董卓和吕布两父子受美色迷惑而误入王允圈套,最终江山断送,作为戏院门口生招牌,故事Juicy有余但格局不足。创作者到底意图何在?是警诫观众不要做懵仔董卓?还是纯粹的解释到底什么叫做“迷”?现在古咨会押后评级,皇都戏院吊命有望,趁浮雕还未拆,请各路英雄去解解“蝉迷董卓”之谜。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