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香港岛的入门行山路线,肯定要介绍龙虎山。龙虎山是港岛西的后山,邻近市区及港铁站,大部分行山径铺得美仑美奂,既可以从港大或薄扶林下山,也可以登太平山顶。《01体育》记者参加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的植物游,在这座山上漫游半天,路经古迹,认识植物。这次介绍的路线长约3公里,记者跟随导赏团行了3小时,但如果只是行山的话,相信2小时内行毕,而且路上有洗手间,也有饮水机,十分适合一家大小的半日游。这次路线的起点是香港大学,行程最高点是约300米高的松林废堡,其后下山参观中草药园,行回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作结。摄影:颜铭辉
今次龙虎山之旅的起点是香港大学港铁站,由A出口离开,搭升降机上港大。 一出天桥,见到的是港大的黄克竞楼,我们走下楼梯,穿过走廊,去到大楼背面的马路。 穿过黄克竞楼后,就会见到大学道,沿左手边方向走,沿马路缓缓上斜。 沿马路上斜不久,便会发现右边有楼级小路,转上小路行。 小径的入口有清晰的标示,指沿路行会去到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及龙虎山行山径。 小路的尽头是旭龢道,要横过马路,到对面的楼梯继续行。 行约5分钟,就去到16号凉亭,不少游人会在此休息。 在16号凉亭对面,有个克顿道休憩处,入面有洗手间及饮水机。 沿住克顿道上山,全是铺好石屎的路,适合行山经验较浅的人行。克顿道最初由军方兴建,连接松林炮台及干德道,用来运送大炮及炮弹,这条路以当年的驻港英军司令克顿来命名。 克顿道旁,有根花岗石柱,这是维多利亚城的界石。在1903年,当时的立法局通过《维多利亚城界址条例》,竖立了多块界石,标明维多利亚城的范围。现存尚有6块界石,这是其中之一。 这条路本身是晨运径,行到一个弯位,有区议会兴建的长凳,方便游人休息。 虽然路旁丛林密布,枝叶蔽天,但突然有个开扬位,可以望见维港景色。 行了一段路后,见到右方有支路,是一条上山的楼梯,上面有牌写住“松林废堡历史径”。 上完楼梯后,是一块辽阔的大草地,草地的另一边有公厕。 行到草地的另一边,在马路旁的是英军留下的掩蔽体,这是松林废堡的一部分。 沿掩蔽体旁的马路向上走,转个弯就会去到海拔307米高的旧炮台位置。 这是松林炮台,英军最初为了加强海港防卫而兴建的。自1870年代起,香港逐渐成为华南最重要的转口港,而法俄两国又不断挑衅英国的在华利益,英军为了提防列强入侵香港,所以兴建炮台防卫。 在1898年,英国军备委员会就建议在港岛西北部兴建炮台,而松林炮台就在1901年动工,4年后建成。松林炮台位于海拔307米高的山上,一直是香港地势最高的炮台。 建成后,炮台有两门当时很先进的大炮,分别两门6吋口径7型后膛炮,使用的炮弹重达100磅,射程可达7英哩,足以应付维港内的目标。 不过,由于经费问题,以及英军决定在龙虎山对面的摩星岭兴建更大型的炮台,松林炮台在1913年拆除大炮及武器,第一次被废弃。 在炮台的不远处,有一座观测台。在一次大战后,空军崛起,松林炮台再次被英军起用,在1930年前后被改建成防空炮台,安装了两门3吋口径的1型高射炮。 在二次大战,日军侵略香港期间,松林炮台多次被日军空袭及炮轰,在1941年12月15日,有一门高射炮被日军击中,部分炮台设施损毁,英军撤离。二次大战后,松林炮台一直荒废。如今,炮台成为游人的景点。 沿小径继续行,至一处分岔路,直行往山顶,而转右则落山往薄扶林方向。 经过一段长楼梯落山后,去到一处分岔口,左方往薄扶林,我们向右方落马路。 落到马路位置,有指示牌,沿马路行可以返回克顿道,但我们向左边行,沿小径下山,往1号种植场。 下山的小径经过一个残旧的旱厕,除非很急,相信没有人想入去。 经过一段下山的楼级后,来到龙虎山郊野公园的中草药园;路旁有水喉连接山水。 龙虎山郊野公园成立初期,区议会、渔护署及龙虎山郊野公园晨运之友会合力,将1号种植场改成中草药园,入面都有一些方便晨运人士做运动的设施,例如这个单杠架。 当局与港大中医药学院合作,现时在园内栽种了约300种药用植物。 中草药园内有介绍植物的卡片,行山人士可以查阅,认识园中植物。 沿向下行的楼梯离开中药园,接上碧珊径,向左会往玛丽医院方向,经过龙虎石涧,而在今次的路线,我们向右行,往香港大学方向。 碧珊径表面上是山径,但其实是引水道,这段路大部分都建在连接薄扶林水塘和旧薄扶林水塘滤水池的输水管上,由整齐的麻石铺成。 区议会在碧珊径旁兴建了很多休憩设施,方便晨运及行山人士休息。在碧珊径沿路上,有很多落山的支路,例如往薄扶林道或香港大学,方便行山人士从各处上落山。 沿平坦易行的碧珊径走,尽头就是龙虎山自然教育中心。如不入中心,可沿门外右边的楼梯往上走,经旭龢道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