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三月】本地艺术家黄荣法铁柱磨成针 时间是金钱还是艺术?

撰文: 刘力田
出版:更新:

说不定“时间”对香港人而言有某种特别意义,毕竟我们既背负历史,亦面对限期。细至平时生活来说,香港人节奏急促,做任何事都要计算时间;生涯规划严谨,三十而立犹如真理。对时间极端吝啬,又极端浪费。绝望之时,期待时间会冲淡一切。时间可以是一个极大的课题,聪明如霍金亦只敢描述简史。黄荣法以时间为创作轴心,却细腻呈现,是相当有潜力的本地艺术家,值得关注。

艺术家黄荣法。(港台节目《好想艺术》截图)

黄荣法生于1984年,在香港土生土长,专注于录像艺术、行为艺术及雕塑。2007年在城大毕业后,再于2013年取得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学位,同年於伦敦Tintype Gallery举行《铁柱成针》个展,并展出同名作品,此作品亦受到香港著名建筑师兼收藏家林伟而(William Lim)推崇。

《铁柱成针》既是行为艺术,副产品亦应用于其他创作之上,可说是黄荣发近年的核心项目之一。

《铁柱成针》其实在2011年开始创作,黄荣法买了一根重量跟自己体重相等的铁柱,用一个锉持续地磨,像中国谚语“铁柱磨成针”一样。在2013年展览期间他仍每天在磨柱,他言道:“最终可能穷一生,铁柱也未能磨成针。”他会将铁柱磨下的铁粉装在针型玻璃小管内,在另一意义上实现“铁柱磨成针”。在今年“艺游维港2018”的展品中,黄荣法就用上了这些装有铁粉的玻璃针。

《铁柱成针》副产品,将磨下的铁粉装进玻璃针里。
黄荣法于今年艺游维港的作品《时.针(已逝某天的时间囊)》。(龚嘉盛摄)

邓小桦曾撰文形容黄荣法的艺术哲学是“逝者如斯夫”,时间像河流一样不可挽回,我们只能通过事物间接观察其痕迹,从定点中看见转变。“黄荣法便是希望聚焦于事物之上,看到时间。”

黄荣法《短划》系列 2016 油画

黄荣法年纪不大,却已经在世界各地举行过数十场大大小小的展览,作品有价有市,在香港、瑞士和伦敦均被私人收藏,亦被英国林肯美术馆列作藏品。由亚洲当代艺术空间策划、2016年举办的《短划;喧笑;水塘》个展中,黄荣法发表近乎另一层次的优秀作品,将时间与历史、政治不讳地连上,例如《短划》将中国所划的“南海九段线”分拆出来,分别在九幅画上各画一笔,令人反思这九划的重量;而《用不著一千年或一百年,只要多等五年》则重回当年中台签署“九二共识”的场地,坐在当年中方人员的坐位上摄录窗外景色,该地位处中环,录像刚好拍到“占中”场景,观乎香港政治,“多等五年”除了直指九七外,似乎到今天仍相当值得解读。他的作品没有主观批判,却能让史实自己说话,反倒更有力量。

黄荣法《用不著一千年或一百年,只要多等五年》2016 录像艺术

时隔两年,今年他于Art Basel的个展《一寸光阴‧一寸金》更令人期待,作品描述写道:

香港艺术家黄荣法将亚洲当代艺术空间的展位变为一件充满语义的装置作品,通过闪烁的霓虹文字以及比例荒谬的廉价镀金腕表,继续他一直以来探索时间不受约束的特性。

根据Art Basel官网资料显示,那是一件3.5米 x 5米 x 4.5米的表型装置,令人期待。

《一寸光阴‧一寸金》黄荣法个展

日期:3月29至31日地点:Art Basel“艺术探新”1C34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