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1多媒介艺术联展《Emerald City》 科学就是如此奥妙

撰文: 黄正轩
出版:更新:

今个艺术三月,K11 Art Foundation(下称KAF)将举行联展《Emerald City》,囊括20多位艺术家,展出绘画、雕塑、录像、摄影及特定场域装置等40多件不同媒介的作品,透视“空间”奥秘,反思几何学和空间感知的交汇处。策展单位认为,几何学的英文Geometry原意指“丈量地球(Geo)的学问”,因此几何学能够牵动人类对于世界的想像。是次联展作品注入了艺术家浓厚的几何学思维,展现出当代世界观。

Ashley Bickerton 《Wall-Wall (The Black Mud Bubble...)》, 2017年,油彩、塑胶彩、搪瓷、金属片;含铝夹板,涂有树脂,180 × 120 × 21厘米。(主办单位提供)

KAF表示《Emerald City》是该机构首个包办研究、策展及制作的展览。策展概念可从几位参展艺术家前互联网兴起时代的作品见到端倪。经济及传媒全球化自上世纪80年代变得急遽,各国连系频繁紧密,使人重新思考全球各地文化如何连结和共存,并构想“世界”这个抽象空间的新形态。这股新思潮推动不同视觉语言、艺术流派兴起与革新,例如美国的新几何派(Neo-Geo)、中国的理性绘画(Rational Painting),以及日本的前超扁平普普(Pre-Superflat Pop)艺术。“几何学”可算是这些始发于不同地区的艺术间的共通点。

Carl F. Cheng《Specimen Viewer No. 4》,1970年,纤维玻璃、vacuum formed acrylic plastic, plastic cases, 4 specimen cases, LED灯、wiring, metal latch and hinges,27.94 × 30.48 × 48.26厘米。(主办单位提供)

新几何派先锋艺术家Ashley BickertonPeter Halley的作品将可在香港观赏,它们以几何学内外辩证法,阐述艺术和商品间之脆弱界线,隐喻社会空间。洛杉矶华裔艺术家Carl F. Cheng亦提供一系列雕塑,当中名为《Erosion Machine》的便带盒型装置创作于1969年,能模仿大自然风化过程。Cheng在家电尺寸大小的作品中“自制”生态系统,前瞻地将自然生态纳入“人类纪”(Anthropocene)思维中。

受传统艺术媒介如画布、银幕及镜头的形式所限,当代艺术作品多受点与线、比例与距离等几何概念规范。《Emerald City》对照不同时代背景的作品,呈现当代社会文化构造中根深蒂固的几何式思维,反思人类能否摆脱如斯局限。

柏林双年展中,Nik Kosmas的《Power Rack》、《Rig》及《Squat Rack》,2016年。(Berlinbiennale/Timo Ohler摄)
田名网敬一《“The House in Ascension” sculpture series_A》,1986年,木、漆,14 × 45.5 × 86.5厘米。(主办单位提供)

因此,委约作品亦为《Emerald City》重点。KAF邀请陈翊朗、Nik Kosmas、“山河跳!”、张如怡、黄慧妍及前述的Peter Halley等艺术家提供新作,当中包括Nik Kosmas的大型游乐场攀爬架。Kosmas刻意令攀架功能上充满不对称,借以重新设计游乐设施,颠覆寻常,让观众探索身体跟周遭空间的几何关系。此特定场域装置将与日本艺术家田名网敬一1986年的雕塑《“The House in Ascension” sculpture series_A》并放。

《Emerald City》联展

展期:3月28日至4月22日(K11 Art Foundation临时展览空间);3月28日至5月31日(chi art space)时间:11:00AM - 07:00PM场地:K11 Art Foundation临时展览空间(上环永乐街33号中远大厦地下);chi art space(中环皇后大道中18号新世界大厦2期8楼)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