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致特区政府:有关如何推动香港的纪录片发展建议
文:杨紫烨(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得主)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
您好!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结果于香港时间今早正式揭盅,看到合作多年的拍挡再次获提名,以及奥斯卡影艺学会的同僚积极参与,颁奖台上百花齐放。我作为香港电影界的一份子,同时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尤其关心特区政府在推动香港的纪录片发展将有何对策。
请容我先讲述一些我近年在香港的观察。我于2013年回流香港,并创立及策划“香港纪录片拓展计划”。这几年来,我看到不少香港的年轻电影人,用影像纪录城市变迁的热忱有增无减,也出过好些优秀的作品,如黄肇邦的《伴生》、曾翠珊的《河上变村》等等,均在海内外获得高度评价。可是,社会对纪录片的了解甚少,而政府目前亦未有扶持这一群充满热诚的纪录片工作者,观众也没有门路可时常欣赏到不同的纪录片作品。
我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对于纪录片在香港的发展和传承尤其著紧。较早前的《施政报告》指出,政府一直以来也致力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打造“香港电影”的品牌。而1999年成立的“电影发展基金”,政府至今已注资5.4亿元。“鉴于过去十年电影市场的变化,我们会在今年检讨电影发展基金的运作,以期推动本地电影业有更长足发展,并为电影制作或后期制作培训更多专业人才,协助业界更有效回应市场所需。”
财政司司长上周公布的预算案虽未有就电影发展基金提出建议,但表示了会预留二百亿元改善和增建文化设施,及拨款五亿元予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作添置博物馆馆藏及举办展览。西九文化区的主要设施、由马会支持兴建的中区警署建筑群(大馆)亦将于未来陆续落成 。
有鉴于此,我希望特区政府可就香港的纪录片发展作出相应的措施,让香港的电影工业可更健全地发展。
美国与两岸三地的纪录片经验
香港的电影工业由二十世纪初发展至现在,已有超过一百年历史,在华语电影圈来说,算是一个发展相当成熟的工业。然而,一直以来,无论是观众的关注点还是政府投放的资源,也以长片及剧情片居多,而鲜有关注纪录片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从前,香港的纪录片大多有政治宣传色彩,或跳不出电视的新闻节目模式,观众对纪录片的刻板印象,往往是“沉闷的”、“讲历史的”。但纪录片其实是电影人以纪录的方式去讲故事,只要有机会多看外地制作,就可以知道,各种风格以至题材,也有很多可能性。
我在香港出生长大,在美国念书工作,也曾在北京居住。身为华人,我一直也有一种热情,用电影去诉说中国人的故事。在中国内地,我看到社会的急速转变,很想纪录这个社会的一些事情;三十多年后回到香港,看到一群很有热忱的年轻电影人,做著有意义却没有人支持他们做的事,也欠缺放映场地,我认为,社会有负责好好扶持他们。
在美国,纪录片发展的初期,政府有相应的措施去扶持电影人,才能发展出今天百花齐放的局面,讲故事的技巧层出不穷。在两岸三地之中,香港的电影工业发展最为成熟,然而,纪录片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内地和台湾。
内地十多年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多许都是独立制作而富有艺术性;而中国本身的题材也千奇百趣,能令外国人看到中国不同面向,故国内的纪录片在海外有一定市场。此外,内地的上映和发行的方式也多元化,如上海的“大象点映”,就明白某些纪录片要在院线上确有难度,于是利用众筹的方式协助电影人发起,让观众点选心仪电影在影院放映。以此方式面世的就有内地导演范俭的作品《摇摇晃晃的人间》,该片荣获2016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长片竞赛评委会奖,至今为止全国上映超过600场,录得 160万人民币以上票房收入。
台湾的纪录片发展也十分蓬勃,主要原因是能够在院线上映及有政府的补助。 台湾每年有十来部纪录片能在院线上映;2014年文化部推出了针对提高纪录片质与量的“五年五亿纪录片行动计划”;“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以及由台湾电影人于北京成立的民间文创组织CNEX,更成为华语纪录片的推手。
香港又如何呢?由艺术团体“采风电影”举办的华语纪录片节今年踏入第十一年,固然是纪录片工作者交流的重要平台。但要令纪录片在香港有长足发展,政府的支持是必须的。
香港需要更前瞻的电影政策和投资方向
电影发展基金一直以来以资助长片为主,有关的影片必须为可于“本港的电影院作商业放映的剧情片或动画片电影,预算制作费不超过2,500万港元及片长须达80分钟或以上”,而且要“确定为商业上可行”。这些规定,基本上已把所有纪录片排除在外。
纪录片的投资额甚少及至2,500万港元,也甚少长达80分钟,即便是奥斯卡金像奖的纪录短片奖,40分钟以下的短片也包括其中。至于是否一定要以商业模式在电影院公演,我认为可以更弹性处理。观乎全球最大的互联网随选串流影片公司Netflix,已发展至“随选视讯”(video on demand)的模式,不受播放权限、时间的约束,以量和触及率(reach)取胜,最后才上院线。香港的电影政策,也应追上时代。既然我们要推动创意,那这方面就不能够落后。一部电影作品,现在已不是有票房才有价值。
因此,我对于政府在推动纪录片的发展,有以下几点提议:
一、电影发展基金的制作资助应包括纪录片,资助条件亦须作出相应修改,缩减片长的要求;配对的投资额可由20%提升至50%。启动资金是对纪录片工作者最直接的扶持。
二、每年举办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可增设纪录片奖,给予出色的纪录片作品肯定及鼓励。
三、政府应设立恒常而固定的场地播放纪录片。光靠一年一度的电影节,并不足以培养电影人和观众。一个城市必须有一个可恒常播放纪录片的场地,比如每星期至少一次放映,让观众有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并有一个聚脚点可举办讨论会或座谈会,才能令电影人对拍纪录片的热情持续,令观众的视野和品味有所提升。
四、推动纪录片教育。现在除了个别院校有相关课程和师友计划外,政府亦可起先头作用,资助纪录片大师班及研讨会等具教育及推广功能的活动,令业界人士可持续进修。
纪录片的重要性并不容忽视,它是一个地方的记忆载体,以视象的方式去纪录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发展,其珍贵之处并不可单凭商业价值去评估。一个没有纪录片的社会是空洞的,我相信,没人想香港变成这样的一个地方。
我们的“香港纪录片拓展计划”已运作了两年多,期间我看到年轻人对纪录片的兴趣有增无减,当中亦不乏人才,他们欠的,只是资源和机会。有申请者明言,如果得不到“香港纪录片拓展计划”下种子基金的资助,要拍一些另类但具社会意义的题材,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在此,我恳请特区政府在制定未来的电影政策时,考虑到上述几点。政府的牵头作用对香港纪录片的发展尤其重要,也恳请政府可以更辽阔的眼光去看待纪录片在电影工业中的位置,让珍贵的城市记忆可以录像的方式广传海内外,令大家可重新认识“香港电影”。
杨紫烨2007年第79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得主香港纪录片拓展计划创办者及策划人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