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大得】农村老师捐驱造福医学 准大体老师:万般带不走
采访选在3月3日,因这天是港大医学院定下的遗体捐赠日,取其三三不尽之意,宣扬跨越生命界限,延续知识传播的大学精神。解剖实验室的演讲台旁边,两名遗体捐赠者家属正预备上台分享,其中一人是翁海玲(Janice),捐赠者翁其辉的女儿,同时亦是港大医学院于2002年的毕业生,现于屯门医院任职麻醉科专科医生。
人死如灯灭 捐驱助医学
对Janice来说,虽然爸爸离世大半年,但她有感:“爸爸还未离开我们”。站上演讲台前,Janice多次拭泪,脚踏讲台一刻,她深呼吸,尽量压抑思念的情绪,装作镇定细诉爸爸生前遗愿。
人死了只是一个臭皮囊,倒不如将身体捐给医学生,好好学习解剖,造福贡献将来的人。
人死如灯灭 倒不如捐出身体
“那时候我问爸爸,你有什么心愿未了?”爸爸竟说,几年前看报纸得知“大体老师计划”,认为人死如灯灭,与其在泥土里腐化,倒不如将身体捐给医学生,学习解剖。
说着说着,眼泪一再滑过Janice的脸庞;她又再深呼吸,谈起自己第一堂解剖课的心情,“那时有恻隐之心,觉得他(大体老师)曾经都是某某人的家人,所以我们应该好尊重他们”,最后寄寓师弟妹“努力学习,好好尊敬他们”。
生前农村教师 死后大体老师
离开严肃的解剖实验室,Janice对记者说“爸爸年轻时在内地农村教小学生”,三十多年申请来港,但因不谙英文,故只在工厂工作及任职保安员,而且不烟不酒,一直好注重健康。直至Janice大学一年级,一次旅行之后,翁父跌到“成身瘀咗”,就医时获诊断肝硬化,需食药、覆诊。去年初,翁父确诊肝癌,手术两个月再复发,病入膏肓,只可作局部治疗,并于去年9月离世,如愿成为大体老师。
医科生认真学习 超越家人不舍
对于父亲的身体将被手术刀划过,难道没有一丝不舍?Janice说:“我们好理性知道,人死了不会有痛楚的感觉,只要医科生认真学习,长知识,这会超越家人的不舍得。”虽然口里说得坚强,但来到访问尾声,她还是不禁说:“一定不舍得,但没办法,死亡没法逆转,来到生命尽头,药石无灵,还是得接受。”
5,500人签字 成准大体老师
有人病重时,有感生命已走向尽头,遂签署“遗体捐赠登记表格”,捐出身体“以身试刀”。44岁的李衎政(Gerald)则被衍阳法师感动,于2013年8月签字,成为港大遗体捐赠计划中,逾5,500名准大体老师的一份子。
做人潇洒点不就几好,又环保。
学院首办感恩仪式 向大体老师致敬
4月7日,学院首次举办结业感恩仪式,向大体老师致敬,记者再次踏足港大医学院。Gerald也在场,并与记者一同步入解剖实验室,眼前躺着二十多位经过解剖的大体老师,身上刀痕纵横,手部肌肉、血管、神经清晰可见。记者不禁问Gerald:“有被这场面震慑吗?”他笑着答:“没有!”
冀学生不只医人 更要关心病人
站上演讲台,Gerald向学生说笑道:“以后大家在医院见到我,如没大碍,记住医好我,如果医不好,就直接送我来港大医学院做大体老师。”他亦希望各位准医生不只可以“CURE(医治)”病人,更会“CARE(关心)”病人。
台下,Gerald坦言签完捐赠表格,感觉好安心、好实在。对于这决定的因由,他娓娓说,2013年8月时收看港台节目《黄金岁月》中“身后的大礼”一集,被曾经中风丶肝癌丶短暂失明却无私捐赠遗体的衍阳法师感动,翌日就签下捐赠表格。
看淡生死:万般带不走 唯有业随身
言谈之间,Gerald表现得甚为潇洒,只是家中长辈对生老病老始终有忌讳,他坦言并未将这个决定告诉爸爸,因担心他未必接受。他强调,自小在国外读书,思想较为西化,未婚也没有家庭负担,加上佛教的信仰,相信“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所以一直看淡生死,所以更应专注于活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