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称呼“听障人士”还是“聋人”比较有礼貌?

撰文: 投稿
出版:更新:

文:胡历恩

早前看到一篇文章(香港01博评:“听障人士”比较喜欢用聋人称呼自己?),文章的作者指出自己一直以听障人士作为对聋人的礼貌称呼,因此,当有聋人向他表达喜欢以聋人自称,而非听障时,他吓倒了。而该文的作者更认为随著社会的进步,即使有人希望被称为聋人,我们也不应该叫听障人士为聋人,以示尊重,更加文章最后指出“由此可见聋人跟随潮流用听障取代聋人。以让社会大众容易接受和让自己得到重视”。

他的文章让我想到这几年来我和聋人社群的接触,我和该文章的作者有很不一样的体会,在此交流一下。

在香港,人们有不少的词语去称呼聋人,当中包括“听障”和“聋人”。坊间的聋人组织大多以“聋人”一词命名,例如香港聋人协进会和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然而,政府或者医疗机构往往使用“听障”一词,例如劳福局会说“教育局一直鼓励教师因应听障学童的能力和需要……”、“政府也积极宣传推广,加强公众对听障人士的了解”。不少人人会认为“聋人”这个字太直接、甚至是不礼貌的,而“听障”一字似乎较礼貌、较为“政治正确”。但说到底,这些标签的好与坏、是正面还是负面,是由谁决定的呢?人们在指出某个说法较为理想时,又有没有考虑过被指称的对象他们自己的看法呢?有些人喜欢被称作听障、有些人喜欢被称作聋人,不同人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对自己的身份有不同的理解,这些都是需要被尊重个人的选择。

“听障”一词是从一个医学的角度理解这一群“耳朵听不到”的人,例如我们会按照他听到的分贝,把他们分为轻度、中度、或深度听障,把注意力放在这班人的耳朵上,说他们在耳朵、在听力上有障碍、有不足,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角度─文化角度去了解这群人:他们有属于他们的语言、文化、艺术、历史和体验世界的方式,他们不单接纳这个身份,更以这个身份自豪。这类从文化角度理解聋人的观点,其实是最近才开始被提出的,例如社会语言学家James Woodward在一个学术会议上提出“deaf”(医学角度)和“Deaf”(文化角度)的分别、聋人研究学者Paddy Ladd在提出“Deafhood(作为聋人)”的概念,尝试用文化的角度、而非医学上残缺的角度去理解聋人。西方的聋人使用了大写“D”去形容这种具有聋人文化身份的人,而香港这班具有这文化身份的聋人社群,选择了赋予“聋”这个字多一层的文化含意,令到“聋人”和“听障”之间分别或许比“盲人”和“视障”之间的分别大的。

在香港,因著各项历史以及教育政策之故,现时,拥有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人并不多。多年来,海外研究皆反映身份认同的建立与听力程度、家庭状况、教育背景等有关。香港和外国的情况差不多,约只有5%的聋人是在聋人家庭长大,大部分聋童都是生于健听家庭。而入读聋人学校,接触到聋人圈子的人,在香港来说为数也不多。相反,有更多聋人自小入读主流学校,接受口语训练,从未接触过手语和聋人社群,甚至有的是因后天职业性失聪或年老的缘故而听力衰退,这些人就较少机会发展出聋人文化身份的认同了。

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我极其幸运,能够接触到这个小小的、具有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聋人社群,他们都是一班非常自豪的人——他们为手语自豪、为聋人文化自豪,也为他们的聋人身份自豪,他们很有自信,也能完全表达自己所思所想,他们有些是我的同学,我们一起开心地读书,他们能建立朋友圈子、甚至是超越国界的朋友圈子,他们自称为聋人,他们和我这个健听人无私分享他们的语言,也在每天告诉我他们如何体验这个世界。

他们让我明白,“聋人”这个字并不只是一个“旧式的叫法”、也不是一个“没有礼貌的叫法”,“聋”这个字让我不只是以一个人的听力情况去标签人,“聋人”这个字使我更完整地理解和形容一个聋人作为一整个人的特质。我记得有一位聋人朋友受访时,更提到“我觉得聋这个字很好、很美”。

我们又是否愿意尝试不去把目光聚焦于一个人的耳朵上,而是尝试认真地、切切实实地了解他们一整个人、一整个身份、一整个群体?又或者,当一群人希望以“聋人”自称,我们又是否愿意尊重他们,而非把一些既有的想法强行加诸于他们身上?

对,社会进步了,但愿社会的进步能令我们更加能从不同向度了解这一个群体,也让我们更明白世界的多元,也更懂得尊重每一个人。

参考资料: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公报。(2017年1月11日)。“立法会: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就“争取手语成为香港官方语言”议案总结发言(只有中文)”。取自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701/11/P2017011100718.htm。

香港政府新闻网。(2017年2月9日)。“积极推广手语支援听障人士”。取自http://www.news.gov.hk/tc/categories/health/html/2017/02/20170209_203140.shtml。

山城记事。(2017年2月5日)。“我是聋人 我很自豪”。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cuhk.records/photos/a.1678912625733006.1073741828.1670767896547479/1871921623098771/?type=3&theater。

Ladd, P. (2005). Deafhood: A concept stressing possibilities, not deficit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3(66), 12-17.

Woodward, J., & Horejes, T. P. (2016). deaf/Deaf: Origins and Usage. In Gertz, G., & Boudreault,P. (eds.), The SAGE Deaf Studies Encyclopedia. Thousand Oaks, C.A.: Sage. DOI:http://dx.doi.org/10.4135/9781483346489.n93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