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片武侠英雄是如何建构?
作者:赖家俊经武备志团队编辑
香港武打电影创造不少经典角色,更擅于发掘近代历史人物,打造为一代英雄。要数当中经典,必推黄飞鸿、霍元甲和叶问。所谓“英雄”,除了行侠仗义,宣传中国传统价值美德,为国民典范外,亦可以是鼓励人心,团结民族,宣扬共拒外侮精神。笔者检视三位经典人物,看看他们如何被打造为电影英雄。
黄飞鸿(1856-1925)
黄飞鸿,清末广东著名洪拳宗师,广东“十虎”之一,开设医馆“宝芝琳”济世为怀,后来其妻莫桂兰(1892-1982)和徒弟林世荣(1861-1943)避难来港,开馆授徒,徒孙将其生平故事以小说连载,及后为电影人看中题才,拍成电影而成为港产第一代电影英雄。
黄飞鸿电影系列较霍元甲和叶问复杂,因三者以黄飞鸿电影寿命最长最多变,由1949年第一套黄飞鸿电影问世至今(最近一套为2014年《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已有百多套作品。其间经历三大变,由元祖关德兴版,到八九十年代由成龙等饰演的少年黄飞鸿,到九十年代由李连杰和赵文卓饰演的版本,故笔者会用稍长篇幅论述。
第一部黄飞鸿电影诞生于1949年,开首几部黄飞鸿电影,带了强烈草根味,片中黄飞鸿虽然讲道义,但动辄与仇敌动武,还未奠定后来一代宗师形象。而开拍时离抗日战争不远,反而并无任何反日内容,亦无任何南北排外意识,而是忠于原型人物,一位出身广东庶民应有情节,故事情节主要环绕岭南一带惩恶纠纷。
早年黄飞鸿电影,由胡鹏和王风两位导演执导,戏中的黄飞鸿警恶惩奸,但未有涉及国族或地域排外内容。1956年《黄飞鸿伏二虎》首次出现北方武人角色,但戏中北方武人为避难南来,其本人及后人与黄飞鸿合力惩恶而相交为友;同年《黄飞鸿沙面伏神犬》,戏中首次出现西洋拳手反派鲁弼,但这角色本身心地善良,只为地方恶霸挑拨而与黄飞鸿为敌。六十年代的《黄飞鸿肉搏黑霸王》及《黄飞鸿虎鹤斗五狼》,开始出现北方人及日人反派,但他们全因生活为世所迫,误入歧途,最后仍然是改过迁善。
黄飞鸿的形象扣上“南北冲突”和“中外冲突”,始于徐克版的《黄飞鸿》(1991)。徐版画面大气磅礡呈现岭南风光,影像极富冲击力。片中反派“严震东”作为南下外省人,不忿歧视而入歪途,与黄飞鸿斗到至死方休。由第一集起,同系列如《男儿当自强》、《狮王争霸》到《王者之风》,都将故事背景扣上晚清中国对外关系的视角上,片中黄飞鸿经历义和团事件、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等事件,突显黄飞鸿面对外敌入侵的大时代,传统与现代冲突争论。徐克版制作年代,香港正值回归前夕,香港这个一百五十年华洋共处,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方,与黄飞鸿时代的广州─自清代起便为最早对外通商口岸类似,自身文化如何传承和改进,是当时香港人关心的问题。
总的来说,电影黄飞鸿在制作初期,并无打算把他打造为一代英雄,随著票房高捷,长拍长有,而加入不少传统中国道德价值元素,开始涉及以德服人,强调师徒情、对弱少人物的同情和警恶惩奸的侠义情怀。而直至九十年代,黄飞鸿在宣扬传统伦理价值外,亦开始出现他对男女观念、父子关系的讨论,黄的角色也进一步国际化,加入了广东地域以外的南北和华洋冲突,除了宣扬传统价值外,更著墨于他在民族大义,对抗外侮的英雄形象。这时期的黄飞鸿,会发扬中国传统美德,但也会质疑中国传统陋习,是一个敢于为中国文化去芜存菁,开放拥抱世界的人物。
霍元甲(1868-1910)
霍元甲,天津人,迷踪拳第七代传人。1909年扬名上海,并创办了精武体育会。若果说黄飞鸿现实中只是在岭南一带的地方人物,最高成就曾当团练教练,有后人将他事迹发扬光大;而霍元甲一生则与黄有明显对比,霍身处天津和上海,是晚清政局核心地带,霍创办精武体育会曾与较多显要人士过从。例如孙中山便于1919年在精武体育会题词“尚武精神”,使这所武术学校闻名瑕迩。但有关霍一生资料,却少之有少,最先出现的文献为1916年刊载于《青年杂志》(即后来五四著名刊物《新青年》)的〈大力士霍元甲传〉,其中提及他曾击败各国大力士(当时甚多西方大力士挑战中国拳师比武,是剧场吸引顾客绰头),曾与日本柔道会比武获胜。而1919年由霍元甲朋友,农劲荪为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出版的《精武本纪》,更提到霍元甲遭日本人以慢性毒药毒死内容。总之,有关霍的可靠史料并不多,明确遭日人毒死之说亦只见于一项文献。
由于霍的仅有生平事迹多为涉及他与外国武人的对决,因此有关霍元甲的影视集品,很早便定位于民族英雄塑造上。早于1981年由徐小明执导的电影剧《霍元甲》便将霍的故事放于国仇家恨,可是由於单单只谈民族大义,英雄的形像有欠立体,因此衍生出虚构人物,如他的弟子陈真和儿子霍东阁(现实中霍著名弟子只有刘振声一位,但声威远不如黄飞鸿和叶问的徒儿辈),让霍元甲故事多了师徒和父子情谊内容。及后于仁泰执导电影《霍元甲》(2006),虚构了霍元甲由倔强狂妄到内俭谦逊,由迷惘到觉醒的成长历程,及后他代表中国分别对抗洋日高手,最后惨遭日人下毒作结。可是,有关霍元甲本身传世或口述相传的历史太少,于仁泰电影版本曾想加入霍家遭灭门而令霍元甲醒觉一幕,却挨来霍家后人提告,而由霍衍生出的陈真电影如《精武风云‧陈真》(2010)更沿袭电视剧版的人物建构,故事重心仍然在陈真与日本侵略者的对抗上。
叶问(1893-1972)
叶问,广东南海人,咏春拳宗师,五十年代来香港开馆授拳,因徒弟之一李小龙为国际武打巨星,因而广为人知。相较于黄飞鸿和霍元甲两位为生活奔波的武人,叶问生于富裕家庭,早年不愁衣食。1949年,叶问因曾加入国民党而怕被清算,遂南下香港避祸,并靠教拳为生。
有关他的电影作品,明显存有两个论述系统。最先由甄子丹主演、叶伟信执导的叶问三部曲,《叶问》(2008)、《叶问2》(2010)及《叶问3》(2015),秉承一贯侠义片情怀,叶问与流氓恶霸周旋,在私亦有写他夫妻情和师徒情,实践了为生存、为生活、为生命的论述。剧情主调离不开叶问作为民族英雄,战胜日本侵略武人和西洋拳高手的安排。此系列一出,坊间已有很多论者指出作品主打民族市场,召唤民族激情。及后由此衍生作品《叶问前传》,承袭前作,大打中日民族情仇牌。
三位宗师,以叶问为后辈,故所存资料也较多。坦白说,三位宗师生平,以叶问最没有涉及中外恩仇,2013年由邱礼涛执导的《叶问:终极一战》,摒弃民族恩怨主题,而聚焦于作为香港庶民的叶问与徒弟间的情谊,侠义精神也只落实在他与城寨恶霸间的周旋,更敢于提及叶问与上海婆暧昧关系,亦曾上瘾鸦片烟一事,希望带出所谓英雄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洪流中有其无奈一面。
小结
电影在英雄的塑造上,会根据时代赋予英雄尚代意义。黄飞鸿、霍元甲和叶问,都尝试标榜他们如何体现传统中国为师者美德,但创作者亦根据故事主人翁地域和时代背景,赋与当代意义。
黄飞鸿作为广东拳师,电影创作时代正值大量四十年代末北方人南下香港之际,但香港仍是一个以广东人为主的城市,北方移民的移入更加强了在地广东人意识,使早年有关黄的电影均以广州为中心和地域意识;而在对待传统上,黄飞鸿由早年传统文化代表,到后来成为反思国故的人物。而回归以后诞生的《霍元甲》和《叶问》电影,受惠于中港合拍片资金大量投入,但亦要考虑在题材上迎合更广大中国市场群众,因而注入民族大义元素。
电影评论学者黄仲鸣指出:“为何民族主义会在近年功夫电影中重新擡头?…原因可能是九七回归后,香港电影为了适应合拍片的要求而改变。合拍片的审查制度和资金投入,影响香港电影的意识形态和题材。……这改变不只在功夫电影,而是遍及所有跟内地有合作关系的香港电影。”邱礼涛的《叶问:终极一战》是一个尝试以香港本土为场景,谈香港的尝试,但当中殖民地警察打击香港工运的情节,有论者指仍然夸大中英对立面,其实也是在玩弄国族元素。
究竟“英雄”应是怎么?有怎么条件?笔者期待将来有不同武打英雄片的新尝试。
参考文章:黄志辉:〈从黄飞鸿电影看功夫片的地域及排外意识〉,收入蒲锋、刘嵚合编《主善为师:黄飞鸿电影研究》,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12。
(图片由作者提供,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武备志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