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机成瘾】沉迷打机致父母子女关系转差 曾有小四生约网友见
政府突然宣布停课,不少学生对于额外的假期显得雀跃,之前记者进行街坊时问到学生会如何善用假期,很多学生都开心话会打机、上网。而卫生署亦有调查显示,沉迷打机有年轻化趋势,访问3902名小、中学生及家长发现,去年一共有53.1%小学生反映使用相关智能产品而致与父母争执;亦有69.3%中学生因打机上网与父母吵架。
打机、上网已经成为学生玩意,不过上网打机同时亦造成子女与父母之间争执的“凶手”。根据卫生署分别于2014及2017年进行“使用互联网及电子屏幕产品”调查,一共访问了3902名小、中学生及家长,有结果显示,2017年共有53.1%小学生反映使用相关智能产品导致与父母争执,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11.5%;同时,一共有69.3%中学生因为打机上网与父母吵架,较2014年增加6.6%。
小四学童曾约网友见面
除此之外,卫生署社会医学顾问医生(学生健康服务)钟伟雄表示,“手机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令到学童更容易接触电子游戏,卫生署辖下学生健康服务中心所接获个案中,有就读小四的学童日花3至4小时上网,更曾相约网友见面,因沉迷打机导致废寝忘餐,自信心偏低;亦有小六学生酷爱血腥电子游戏,与父母屡现争执。”
钟医生又坦言学童打机年轻化的现象不容忽视,呼吁家长应该多留意子女的情况,家长要以身作则,“性格内向的学童、与家长关系欠佳较有倾向沉迷打机的,家长应该多鼓励子女多发展其他课余活动,取得平衡,亦可与子女约法三章,订立上网规条。”
早前,世界卫生组织(WHO)计划于2018年把过度沉迷电子游戏,视为危害心理健康的疾病,起名“电玩失调症”,纳入最新版本国际疾病分类编码。2017年年末,世卫宣布计划把过度沉迷电子游戏列为于今年宣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修订版,正式列为一个心理健康疾病,并可从以下三点判断是否上瘾:
玩家的自我控制能力受损,不能控制玩电子游戏的次数、每次的时间长短等沉迷程度影响日常生活,包括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等等。以上情况维持一年。
四招协助小朋友戒电子瘾
从事学前教育22年的程咏娴(Vienn)指出,并非所有电子产品或游戏都有害,有治疗师亦会用Wii来训练平衡力或手脚协调,而是取决于家长是否能监控。她指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令小孩的言语表达及思考能力下降、专注力降低。要戒除打机习惯,除了协助小孩转移注意力,家长亦要做好榜样。
她又指出,很多家长都希望小孩能快速安静,又或欠缺耐性回应好奇心重、问题多多的孩子,“即使老师、导师做再多训练,但回家如按往常的方式育儿,是没有任何改变的。”要协助小孩戒除电子瘾,她有以下4个建议:
1. 先了解小孩的发展程度,安排配合的实体游戏,如配对积木、桌游。2. 建立其他强项。过关能让小孩有成功感,家长应协助小孩在其他活动获得满足感。3. 适当地控制小孩上网时间,但不建议一下子取消上网或没收手机。4. 建立良好身教,不应经常在小孩面前使用电子产品。
【相关文章】:【家长注意】伪装儿童频道横行 心理学家:小朋友或成施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