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把子功:京剧武术在成龙电影中的表现
作者:赖家俊
文章经武备志团队编辑
上次谈及京剧基本功之一“毯子功”训练,这次谈谈对打武术训练“把子功”。这种京剧对打的套路表演,早期流行于粤语片中而日渐式微,透过武打演员成龙将其转化,融入现代武打元素而以新面貌呈现幕前。
京剧把子功
把子,又称靶子或刀枪把子,为传统戏曲演出中对兵器道具的统称。据《戏曲把子功》中所说“把子功来源于武术,它是把武术招数的快与京剧表演的帅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 一种特有的舞台艺术。”中国兵器繁多,因此把子功要习的兵器也十分多样。例如长兵器有大刀、长枪、叉、棍捧;短兵器如刀、剑、斧、锤等。亦有徒手对打的功夫称“手把子”。所有武器及徒手套路合共一百多套不同打法,但章法却是一致的,不管是多人厮杀,还是单人刀枪下场,虽然是杂耍技艺,都应给观众一个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层次分明、节奏严紧的感觉。
在京剧表演中,把子功是一种讲求速度快、路线方位变化和旋转角度大的连续性搏击动作。在多人混战或两人对打情节中,表演者都要求与翻、腾、扑、跌等功架紧密配合。
杂耍兵器套路欠缺迫真
不同兵器有分基本套路和表演套路,每个套路都有专称呼。例如“小快枪”、“十八棍”、“单刀枪”、“大刀双刀”、“大刀双剑”等等都属把子功。基本上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武打片,在引入京剧班底的龙虎武师时,都是打这种甚具观赏性的杂耍套路(亦称“北派”打法),后来张彻和胡金铨的武侠片,虽然减少了京戏套路的出现,武打转向凌厉、流畅、注重节奏与韵律风格,但动作打法仍然有把子戏痕迹,久而久之,观众便看得沉闷呆板。
“小快枪”对打排练
“单刀枪”对打
片段中7:30,于素秋连踢十二支缨枪,是传统把子功技艺之一。
一直到李小龙横空出世,将迫真、快、狠、准的打法引入电影,才一改电影武打风格,但李小龙遽然卒逝,一度后继无人,但讲究“硬桥硬马”的刘家良武术指导风格,因“写实”迫真而备受欢迎。
成龙的“另类把子功”
正当香港动作片流行拳拳到肉的写实风格同时,袁和平无心插柳的作品《醉拳》和《蛇形刁手》,成功开创功夫喜剧片先河。继之成龙于《师弟出马》中,更可说是改良京戏打法上一个里程碑。成龙等一班京戏戏班师兄弟,在不失拳拳到肉的打法时,在片中大量运用杂技般高难度动作,尤其融入翻桌和“滑稽把子”一类偏戏谑的武打设计,打斗伶俐活泼,以营造惊人效果。
这种对京剧武戏中惯用做法,使他们的动作设计被人誉为“新北派”或“改良北派”,按张彻导演所说,即“京戏的动作加本地化的包装”。在《师弟出马》中,成龙充份运用京剧演员在兵器对打上有如玩杂耍的特点,例如成龙与京剧武生出身的樊梅生(影星樊少皇之父)以扇拆招(39:10)和他与师弟元彪以木凳对打一幕(46:00),都是当中经典之作。
及后,成龙在他往后作品中把这些把子功元素加入武打动作中,观众往往会见到他喜欢将现场顺手得来的物品作武器,例如外褛、桌凳、钢梯、扇、柜门开合,这些都是把子功的现代改良手法。虽然有论者讥之为“杂耍戏”,但始终成龙能以此别树一帜,凭此奠定其谐趣动作片巨星地位,成为香港武打电影史其中一位重要人物。
46:45-48:50 《师弟出马》中成龙与元彪以木凳为媒介,以杂耍手法设计武打动作。
电影《奇迹》中,成龙大量运用顺手得来的环境道具用作动作设计,如33:45以餐厅椅桌为工具、1:41:30以街边的小卖档或门闸作道具。
值得一提的是,周星驰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电影《功夫》,片中城寨三大高手,各自打出各派武术,当中三位武者,分别为出身少林的武僧释彦能(谭腿)、岭南洪拳大师赵志凌(铁线拳)、京剧武生董志华(五郎八卦棍),或者是周星驰向几支重要华语功夫电影源流给予致敬。当中京剧武生董志华,曾是新派武侠电影导演张彻晚年的御用演员,在《功夫》一片打出“五郎八卦棍”,将京戏武打的“巧”劲打得通透运圆,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功夫》中,城寨三大高手。
参考书目:
中国戏曲学院 编:《戏曲把子功》,北京:文化艺术出社,2015。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武备志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