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谁是埃及民主路上的绊脚石?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2010年12月,一位名为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的小贩为抗议摆摊时遭受城管滥用职权的欺侮,投诉无门后在突尼斯一座政府大楼前引火自焚,间接点燃起突尼斯人长期对独裁政府的民怨,推翻本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23年铁腕统治。示威浪潮及后席卷埃及、利比亚、叙利亚、巴林、也门等多个阿拉伯国家,成功推翻或逼使当权者让步,承诺逐步实现社会公义和公平。七年过后,其中一个经历动荡的国家 — 埃及将于三月举行总统选举,军政府以“参选前未经军方同意”及“煽动反对武装力量造成分化”,将参选者萨米阿南(Sami Hafez Anan)拘押。这事不只反映埃及仍未成功过渡成民主体制,更揭视为何阿拉伯之春在埃及竟成了“阿拉伯寒冬”。

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卷埃及,民众在开罗解放广场发动一场惊世革命。(Getty Images)

为何埃及人民会起来推翻政府?一切从经济说起要了解埃及人民为何冒着被镇压的危险,走上街头示威抗议,我们可从革命前的社会环境说起。2008年,《经济学人》曾这样形容埃及:“今天44%埃及国民被介定为贫穷或极端贫困,而全国大约有260万人的收入连基本粮食需求也未能满足,更不用说其他开支;不过,在另一端的开罗私人机场,有富户为举办一场豪华婚礼,从巴黎和米兰入口超过6万美元的威士忌和长袍。须谨记,埃及只是一个平均工资低于每月100美元的国家⋯”事实上,埃及民众的主要诉求不只是简单地追求民主选举,而是希望可以透过争取民主,来改善社会问题。90年代初,美国以免除债务作利诱,利诱时任总统穆巴拉克(Ḥusni Mubarak)大刀阔斧进行结构性经济改革,实行市场自由化,以换取新一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援助。

萨利赫(左起)和卡达菲、穆巴拉克等都是一代枭雄,但因阿拉伯之春而下台。(路透社)
掌权30载的穆巴拉克在革命后沦为阶下囚。(Getty Images)

然而,IMF所“指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并没有惠及埃及人民,却孕育了一群在裙带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下壮大的“肥猫”。事实上,民众最愤怒的是社会顶层菁英的贪腐问题。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那些与执政党NDP(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有关联的人,如家庭成员、内阁及国会议员,通常能够以低廉的“折扣价钱”,取得国有资产。据美国国务院估计,穆巴拉克在任期内曾处理约20至30亿美元资产,当中有不少流入执政党的领导层。 例如,预算委员会前主席、NDP前资深成员伊兹(Ahmed Ezz)在革命前控制逾六成的钢铁生产;前农业部部长阿巴扎(Amin Abaza)拥有全国最大的绵花出口公司;而前旅游部部长加拉纳(Zuhair Garrana)则拥有多家高级酒店及邮轮。民众因经济议题自发地大规范走上街头已有前科。正如在1977年“面包动乱”中,当局为换取世界银行和IMF的援助,终止国家对基本粮食的补贴,激起了大批埃及民众上街,事件最终逼使当局派遣军队镇压及重设补贴才能平息。尽管我们不能忽视其他如警察粗暴执法、选举和言论自由等民众诉求,但从逼切性来说,经济问题确是民众最切身能感受到的不公之处和直接导致这场民主化运动的主因。

埃及军方势力之大,单在总统参选人报名的场面亦可见一斑。(路透社)

军队成就了埃及阿拉伯之春  但也成就了埃及阿拉伯之冬在穆巴拉克落台时,不少传媒认为是民主的胜利,个中的关键是军方对于阿拉伯之春的取态 。相比巴林和叙利亚,埃及军方对于革命的立场并不是铁板一块。在示威爆发后,当局虽然颁布了宵禁,但警察和军队均没有严格执行宵禁,以防穆巴拉克被推翻。军方更在革命后期改变中立的立场,除了拒绝以武力镇压示威者,更成立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Supreme Council of the Armed Forces),以军事政变推翻穆巴拉克,赢得一众示威者高呼“军队和人民站在同一阵线”。不过值得考究的是,军方到底是由衷地支持民主,还是另有目的。军方势力由1952年推翻君主制后,一直是控制着埃及的社会命脉。自沙达特(Anwar Sadat)于70年代初与以色列签定和平协定后,埃及当局就着手落实裁军。然而当局以安抚军方的不满,陆续让军方控制经济,而军方的角色已由本身的“造王者”,逐步转化成“企业家”。虽然埃及官方没有对军方所掌控的经济产业进行统计(毕竟总算是国家“秘密”),但军方多元化的“投资”可说是占了埃及经济半壁江山。由基本国防产业、消费者耐性品(如雪柜、洗衣机)和建筑工程、再到乳制品和家禽业等,军方都有沾手。据IMF的估算,军方势力已经掌控了近半的制造业。

埃及总统塞西今年3月角逐连任,并曾承诺会按照宪法规定,不会争取第三度做总统。(美联社)
穆尔西于2012年胜出大选,是埃及首位民选总统,接任铁腕统治埃及30年、最后被民众推翻的前总统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2013年穆尔西被军方发动政变推翻下台,结束仅一年的总统生涯。图为2013年穆尔西反对者上街抗议他的统治。(视觉中国)

这就不难推论为何军方会在阿拉伯之春站在人民那边。90年代起,穆巴拉克及其党羽从国有资源私有化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慢慢构成一个能在经济上威胁到军方的势力。在军方的角度,把穆巴拉克拉下台不仅能平息民怨,亦能将其党羽所控制的产业重新分配到军方,何乐而不为?

2012年革命过后,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交出权力,造就了穆尔西(Mohamed Morsi)成为埃及史上首位民主选举产生的总统。不过军方很快就以“穆尔西未能满足人民的要求”的托辞,将上任仅一年的穆尔西从军事政变中废黜,而军方领袖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则取而代之,掌权之今。虽说历史上很多反抗暴政的革命都不是一蹴而就,反过来还会为民众带来另一个黑暗时期。纵使埃及经历阿拉伯之春后步入寒冬,除了在民主路上开倒车外,上年埃及的通涨率达23.5%,而青年失业率更长期高于30%,反映出埃及人民的经济水平其实跟革命前不遑多让。不过若“面包动乱2.0”卷土重来时,埃及人民就会知到,谁是他们民主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