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中线炸弹】两沉睡炸弹出土 勾盟军误炸惨剧 见湾仔沧海桑田

撰文: 邓栢良
出版:更新:

两枚美制炸弹深藏湾仔地下70多年,直至港铁沙中线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泥土翻飞才得以重见天日。两枚炸弹多年来隐而不发,近日出土即令湾仔一带鸡犬不灵,大批市民需要疏散,海港中心、体育馆及泳池亦须封闭。昔日的杀人凶器仿佛勾起二战时期那段恐怖岁月。但香港重光后,湾仔一带发展迅速,多次填海造地,新土地下或掩埋不少二战遗留的炸弹。有专家指,随著基建工程日多,或有机会挖出更多战时炸弹。

工人今日在会议又发现一枚战前炸弹。 

二战盟军空袭日占香港 地毯式轰炸误中湾仔市中心

两枚沉睡于泥土下的美制炸弹,是二战盟军空袭的产物。二战期间全球各地烽烟四起,香港无法独善其身。日军于1941年圣诞攻陷港岛。开始恐怖的三年零八个月统治,但盟军已积极筹谋反攻。由于当时香港有油库、船坞等军事设施,启德机场又停泊日军战机。盟军不断组织B-25及B-29轰炸机来港大举空袭,红磡、尖沙嘴、中环、湾仔、等地居民不时被流弹炸死。直到1945年1月,盟军展开最大规模的空袭,近300架战机地毯式轰炸香港,可惜炸弹未命中目标,反而误中湾仔市中心一带,造成1,000人丧生、受伤人数亦数以千计。

+2
图为B-25中型轰炸机。 (互联网图片)

B-25及B-29轰炸机主力来港空袭

二战曾开往香港进行空袭的有美制B-25中型轰炸机,B-25是1941年初量产型号,由于B-25型具备足够的载弹量及对地扫射火力,二战时主要用来打击日军在中国战场的交通线与补给线,包括香港或海南岛的日军船队。

另外,盟军亦出动B-29超级堡垒轰炸机,又称B-29超级空中堡垒,为美国波音公司设计并生产的重型螺旋桨战略轰炸机,是美军于二战及韩战在亚洲战场主力使用的战略轰炸机。

重光后多次填海 湾仔北发展迅速

二战盟军得胜,香港重光,港英政府着力发展经济,港岛交通日益繁忙,湾仔及铜锣湾交通尤其挤塞。政府继续战前填海造地的方法,于告士打道以北进行填海工程,开辟新地。七十年代海旁东填海计划终于完成,土地向海延伸,维港两岸收窄,而填海得来的1.2公里土地瞬间变得生意盎然,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会展一期、中环广场、香港演艺学院、艺术中心、入境事务大楼林立,昔日的海湾、战场,转眼变成港岛其中一块政治、商业、文化的重地。而当年盟军投掷的百磅炸弹,究竟有多少隐而不发、潜藏泥土,仍是未知之数。

基建项目繁多 不排除挖出更多战时炸弹

香港历史博物馆名誉顾问郑宝鸿指,盟军轰炸机于战时在本港投掷的炸弹未有爆破实属正常,许多未爆的炸弹已经埋藏于泥土之下,至于实际数目根本无法统计。但他相信,现时香港基建增多,日后或会挖出更多战时炸弹。

四十年代湾仔曾被盟军的战机误炸,死伤无数。 (互联网图片)
昔日的海湾、战场,转眼在九十年代变成港岛其中一块政治、商业、文化的重地。 (互联网图片)
A部分填海工程于1930年代完成,B部分则于1970年代完成,绿圈是近日发现两枚美制炸弹的位置。 (香港旧照片网页截图)

湾仔填海时间表

1842年

湾仔海岸线为现时皇后大道东一带。

1850年代

政府填海建造海旁东新地,海岸线延伸至庄士顿道一带。

1930年代

展开海旁东部填海工程,海岸线延至告士打道一带。

1970年代

扩展告士打道以北土地,继续填海工程,海岸线延至会议道一带。

1997年

为发展会展二期,会议道以北兴建人工岛,并于1997年落成。

2010年

为兴建中环及湾仔绕道,中环填海工程第三期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