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路牌.来稿】一国两制之争:英国与香港路牌单位变迁的故事
文:志同道合
众所周知,香港交通标志的设计沿用殖民时期由Sir Walter Worboys创造的路牌款式,面世逾五十年的它成为了连系港英两地文化的重要元素。但除了语言上的区别外,你能察觉到两地路牌其实有个重大差异吗?答案就是它们的单位显示方式完全不同!目前香港路牌全面采用公制单位,以公里(Kilometre) 和米(Metre)作为基本单位,大部分英国路牌却依旧使用英式单位,即哩(Mile) 、码(Yard)、呎(Foot)及吋(Inch)。有趣的是两地同样在六十年代提倡统一采用公制单位,事后它们的执行力度却截然不同,当年香港政府仅花费三天便大致把所有限速路牌更换成公制单位,英国政府却无限期推迟计划!“度量衡”向来是历史爱好者感兴趣的一个课题,文科出身的笔者亦不例外,于是在搜集过两地相关文献后撰写了这篇文章,期望让大家更了解港英两地路牌单位蕴藏的故事。
首先,我们先来考究一下两种度量衡系统的由来。英制单位(Imperial Unit) 其实跟当地的皇室成员、日常物件及活动息息相关,学者柴彬 (2009) 提到:“英尺借由当年英国国王的脚长制订,英里是古罗马时期军队每行走2000步的距离,码是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英吋是大麦穗中选取三粒最大麦粒排成一行的长度。”由此可见所谓的“标准”实质只是利用粗疏手段设立,导致各种英式长度单位并无直接关系,换算相当困难 (1公里=0.6214英里; 1英里=1.6093公里……)。
直至十八世纪,位处欧洲中心地带的法国对外贸易日渐频繁,国内外五花八门的度量衡方法窒碍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及公平性,有见及此政府委托了当地科学家运用“科学方法”,为长度、质量、温度等订立基本单位(例如公尺m选取了“本初子午线从北极经过巴黎到赤道的经线距离的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然后再以10的倍数为换算基础,制订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导出单位”(如:较小规模的厘米cm及较大的公里km)。然而,这套名为“公制单位”(Metric Unit) 的度量衡系统花费了颇长时间才得到普及,1875年是个重要转捩点,当时世界多个发达国家共同签署了<米制公约>,认为要强化国际往来,就有必要以“公制单位”这种借由客观科学准则订立的度量衡系统统一单位,成员国亦提出设立“国际度量衡局”专责公制单位事宜。
纵使英国早在1884年签署<米制公约>,但事后当地平民及政府却置之不理。这种情况最终在1965年被英国工业界打破,他们眼见外国在改用公制单位后获益良多,成功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全国将来必须以公制作为唯一单位系统”,当时政府预计在1973年可完成更换全国英制单位路牌的任务。然而好景不常,1970年政府换届后,新上任的保守派认为这样会产生混乱以及耗费巨额(例如不少车辆的仪表尚未以公制单位标示速度,立刻更换成公制单位可能令司机无所适从,而且计划动辄需要花费数千万英镑),各种原因令“更换路牌计划”遭到无限期搁置。
反观港英政府在实施同样计划时狠下决心,经历七年时间,最终在1976年颁布《十进制条例》,当中提到“香港法例所用的非十进制单位,最终须以国际单位取代”。在该文件出炉以前,运输署率先在1975年订立新交通法例,促成“淘汰英制单位路牌计划”。根据昔日报导,该署在1984年仅仅花费三天公众假期,便大致把所有限速标志更换,其余路牌则额外须时两至三年。工程期间,政府将所有道路的车速限制调低至50km/h,连屯门公路及东区走廊等快速公路亦不例外,以免在撤换路牌期间造成混乱,可谓考虑周全。
当时新路牌有个重要过渡特征,就是在数字下方加入km/h提醒驾驶者以公制单位计算车速,而某些旧停车场入口仍可以找到过渡时期两种单位并存的限高牌。
政府在公众教育方面亦不遗余力,肩负起宣传任务的“度量衡十进制委员会”于1978年成立,制作多款海报及单张,好让市民早日适应。直至九十年代末,政府部门已全面采用公制单位,该委员会因此于1998年被解散,而“过渡路牌”亦于2001年后以大众全面适应公制单位为由,不再标示km/h。不过现时并非各行各业都全面采用公制单位,例如市斤(磅、両、斤)在街市价钱牌上依然横行,而楼宇资料仍以呎作为单位。
英国故事至此尚未完结,政府不作为期间一直有团体出版报告批评“英制单位”的弊处,“英国公制单位组织” (UKMA) 是其中一员,他们逐一驳斥政府搁置更换路牌计划的理由,例如更换成本仅占一年道路维护支出的0.8%,改变单位更可以让政府重新审视限速规定、方便外国驾驶者及保障交通安全、令路标位置符合那些以公制单位制作的地图及工程图等。2014年政府终于有所行动,决定先要更换与高度及宽度有关的限制标志,不过它们采取了折衷方法,即同时保留英式单位,而且不能单方面使用公制单位,导致当地路牌经常出现两种单位。UKMA及普罗大众认为此举是弄巧成拙,司机难以在瞬间理解标志内容,倒不如直接换算成公制单位,因为时下多数英国国民为了与国际接轨,已基本上用公制单位学习知识。
另一种UKMA形容最不能接受的乱象是政府带头在指引文件中胡乱混用不同度量衡系统,就以“在道路工地放置临时路牌”的指引为例,路牌与障碍物摆放间距一般会用“米”作为单位,但是临时标志牌上显示的距离单位却是“码” (yard),而且政府竟然认为两者没有差距而写上相同数值, 事实上200码为182.88米,误差甚大。
另一方面,英国在更换路牌的同时面临一个极大挑战,不少“支持脱欧”的英国老一辈认为抺走英制单位是羞辱英国传统的行为,他们亦不希望英国的单位系统亲近欧盟,继而以政府文件仍规定“只能使用英制单位”为由力保旧式路牌,每当政府把指示牌上的单位换成米或公里,他们会擅自贴上贴纸或涂鸦把单位改回英制,甚至“见一个拆一个”,涉事路牌至今近两千个。由此可以相信英国政府难以像昔日香港在短时间内全面将道路标记改成公制单位。
总括来说,看似理所当然的公制单位原来须要耗费漫长时间方能普及,但这并不代表“英制单位”从日常生活消失,至少英国政府及民间团体仍坚持保留部分英制单位路牌,造成英国路牌有异于香港路牌的景况。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