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流感.政策分析】学校、医生会通报 家长角色又如何?
现时正值冬季流感高峰期,多间学校都先后爆发流感。疫情肆虐之下,不同学校都会加强防护措施,并呈报教育局和卫生防护中心,以求防止病毒扩散。可是现时对于学童流感的爆发,当局还是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持份者——家长。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目前的指引,都是集中于学校、医生方面,对于家长的支援相对不足。偏偏,家庭才是侦测儿童患病的第一道防线,理应担当更积极的角色。
家长角色被动 延误处理时机
根据现时的条例,主诊医生必须向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中央呈报办公室呈报47种传染病症,包括多种流感。而卫生防护中心的《预防传染病指引》提到,学校或是照顾儿童的机构负责人,也须向教育局或社会福利署呈报疑似或证实的传染病个案。
至于在家长方面,指引提到这些机构需要“与家长/监护人保持紧密联系,以获取他们的协助,采取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但也未有提及具体的处理方法。
现时在处理学校流感爆发的过程之中,家长的处境相当被动,往往只是“被告知”的角色。一般而言,如果校内流感情况很严重,校方也会发通告告知,可是家长本身难以得知学校平日的状况,未必能及早预防。如家长遇上孩子有疑似流感症状,在自行求医后也不一定会通报学校,学校也就未必知道实际情况,以加强预防措施。
事实上,家长带患病儿童看医生、医生再上报卫生署,学校收到消息后再作预防措施,如此兜兜转转,已经延误了处理校内疫情的最佳时机。近日爆发流感疫情的美国,政府对家长防范流感就有详细指引。其中加州有专为家长而设的资料库,详细教导预防手法、得知学校爆发流感后该怎么做、如何为学童自我隔离等。疾控中心(CDC)更建议家长在未有疫情前,主动联络学校,描述学童的健康状况和流感风险,商讨流感季节之下的计划。
郭家麒:不须强制规定 但及早预报有实际作用
立法会议员郭家麒接受查询时指出,现时的机制是主要用于规定诊所、医院要向当局呈报流感,而家长本身未必有足够专业知识判断儿童是否患病,因此规定家长呈报的作用不大。不过要是家长更为积极,加深对流感的认识,及早向学校预报疑似症状,绝对“冇坏”,可让学校有所防范。
郭家麒又指,其实现时卫生防护中心的中央健康教育组,也有对外推广健康知识,可是资源、人手都相对不足,宣传不太到位,以至大众认识不深。因此政府在预防流感的一般教育上,有不少补足的空间。
陈沛然:支援家长重要 市民防护意识更为根本
医学界议员陈沛然则表示,原则上同意家长需要更多支援,不过其实这类宣传、通报的工作“永远可以做得更好”。更加关键的是,市民也要从自身著手预防流感,如注意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接种疫苗等。
他指出,部分长者和儿童家长担心接种疫苗会有副作用,就算免费也不去注射,但其实现时的疫苗相当安全。过往接触过不少流感病例,引起最多并发症的严重个案,往往患者都没有接种疫苗,希望市民也可以充分合作,预防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