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医院重建计划遭反对 管浩鸣:会为医疗需要据理力争
保育与发展常被放在对立面。位于中环的港中医院自2012年结业,圣公会一直希望重建一座楼高25层的新医院;另一边厢,中西区关注组就担忧计划会为附近古迹群带来负面影响,日前更向城规会申请改划土地用途,冀限制发展。圣公会教省秘书长管浩鸣首度开腔回应事件,指考虑“主教山”保育与景观后,早已在楼宇高度上妥协,重建后高度仍较附近兰桂坊和中环建筑物低,更强调“为日后香港的医疗需要、人口老化的需要,圣公会会据理力争。”中西区关注组召集人罗雅宁反驳,即使有医疗需要,政府可另觅地皮建医院,“但香港只得一个主教山。”
中西区关注组早前向城规会提交改划港中医院一带用途申请,或影响医院重建计划。圣公会教省秘书长管浩鸣首度开腔回应事件,他向《香港01》表示,圣公会在决定重建时已经考虑保育因素,包括会保留同一地段其他4幢历史建筑,包括会督府、圣保罗堂、马丁楼和基恩小学。
管:重建计划已考虑保育
管浩鸣续指,在原址重建一幢4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才能达至成本效益,但考虑“主教山”一带景观后,圣公会决定在楼宇高度上作妥协,减少100张床至293张,料重建后高度为主水平基准上134.8米,较附近兰桂坊和中环的建筑物为低,认为已在医疗发展和保育上达到平衡,又指关注组担心影响古迹景观的说法“冇特别理据”,强调若进一步减少医院的病床数目,将推高每张病床平均建筑成本,日后转嫁在病人身上,市民未必乐见。
目标2022/23年落成新医院
“近日冬季流感肆虐,无论公立医院还是私家医院都出现病床爆满情况”,管浩鸣认为反映本港需要有更多医疗设施,重建港中医院是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为日后香港的医疗需要、人口老化的需要,圣公会会据理力争。”管浩鸣担忧事件可能拖慢重建进度,希望可尽快落实重建,冀新医院能于2022/23年落成和投入服务。
中西区关注组召集人罗雅宁则反驳,“政府山”及“主教山”是连成一气的古迹群,全数都是矮楼,认为圣公会将医院重建后的主水平基准,与中环金融中心地带比较不合理,指“政府山”和“主教山”出现逾20层高的“庞然巨物”会破坏其过百年历史风貌。
她续指,这地带是“旧城中环”的龙头,象征殖民地早期政治宗教发展,具非常珍贵的文物、历史、建筑和社会价值,说“政府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地皮起医院,但香港只得一个‘主教山’。”她强调即使有医疗需求也不应在古迹带内建医院;又强调即使港中医院原址重建,也不应该高于现有高度,保留原貌。
食卫局:根据既定程序处理
负责监管私家医院的食物及卫生局回复查询指,乐见不同团体发展私家医院,为巿民提供更多医疗服务的选择;至于有关发展私家医院的选址、规模以及相关细节,政府会考虑个别团体的发展建议,根据既定程序处理。
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课程学部讲师张家荣指,“政府山”及“主教山”上前总督府(礼宾府)和会督府等宗教建筑相近并且高度接近平排,反映当时英国政府与国教圣公宗之间的关系,显示殖民时期的权力核心,为英殖香港的遗产,因此主教山建筑群很值得保留,如果重建25层高的医院会对景观带来巨大影响。
但张家荣认为,难以一刀切反对所有重建,指保育同时需顾及可持续性,如果重建医院能为圣公会带来收入助保育其余的古迹,加上社会认为需要有更多医院,重建医院也是选择之一。
圣公会料新医院高度为主水平基准上134.8米
港中医院自2012年结业丢空,拥有该地段的香港圣公会拟在原址重建25层、包括3层地底层数的非牟利新医院,高度为香港主水平基准上134.8米,整个发展面积为46,659平方米,料可以提供293张病床和12间手术室。中西区关注组担忧会为附近古迹群带来负面影响,本月初向城规会申请将一带的“政府山”及“主教山”,由“政府、机构或社区”地带,改划为“其他指定用途”注明的“文物专区”地带或“政府、 机构或社区 (1)”地带。
申请现正接受公众提交意见,城规会将于3月16日讨论申请。如申请获得通过,日后圣公会在地带内的发展计划,包括增加建筑高度或拆卸历史建筑,或受影响,港中医院楼高25层的重建方案或需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