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实的“十八般武艺”
“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精”是民间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意谓做人应当兼备多种技能,否则难以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生存。所以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比喻,来到武人地位大不如前的当下,就更加与现实中的武事相去甚远。
不过追本溯源,这句话却全非空穴来风。盖因在历代典藉中,确实素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虽然它们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某些主流的兵器如刀、剑、棍、枪等,却是基本一致。今天【武备志】便尝试将列出各种“十八般武艺”的名单,并拆解一下其中蕴含的意义。
由兵书到小说
“十八般武艺”一说最早出自南宋武科状元华岳,他在兵书《翠微北征录》的卷七中写道:“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然而,究竟具体是指哪十八样兵器,华岳却没有明释,今人亦无从考证。
及至宋元之间,“十八般武艺”开始散见于各类戏曲小说之中,渐渐成为了民间的一句流行俗语。例如南戏作品《张协状元》便有一句:“十八般武艺都不会,只会白厮打”。元代著名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亦提到:“教的他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
不过,真正将十八般武艺排列成表的,还是要数明代。万历年间的著名戏曲家臧名懋,便在其编辑的《元曲选.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中写道:“若论着十八般武艺,弓弩枪牌、戈矛剑戟、鞭链挝锤”。施耐庵名著《水浒全传》第二回亦有言:“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
至于现时较为流行的一套说法,则是来自万历年间谢肇淛著写的《五杂俎》,内文详细记载了十八般武艺所指,即“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其中白打是指徒手搏击。
十八般武艺的分类正如文首所言,历代十八般武艺的名单俱不同,但其中亦有不少重叠的项目。故此要将之分门别类,亦非不可能,后世便有“九长九短”、“六短十二长”等分类方法。事实上,若以兵器的属性分类,可以立即得出五个大项,分别为:
1. 抛射型兵器,如弓、弩、箭矢、铳。2. 长兵器,如戈、矛、枪、殳、挝、铲等3. 短兵器,如剑、刀、鞭、锏、钩等4. 软兵器,链、流星、绵绳套索5. 徒手武艺,统称白打
其中剑、鞭、枪、戟,基本上贯穿了所有名单,而一些当今比较少见、甚至被视为“奇兵”的武器,如锏、叉、挝、镗等,亦经常出现在十八般武艺之列中。
究其原因,是这些兵器在明清社会并不罕见,至少在军旅之间极其流行。明代唐顺之撰写的《武编选》,便记载了有关锏和锤的用法。而明末程子颐所著的《武备要略》,更是详细记录了鞭、叉、斧、铲等兵器的技法。足见“十八般武艺”一说虽为民间俗语,却非全无根据。与此同时,它亦再次反映出明清军旅武术,对民间武术发展的独特影响力。
实数变虚数时移世易,“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已经被大部分人遗忘,反倒其包罗万有的涵义,则被借代成为一句流行民间的俗语,意谓多才多艺。
有趣的是,这种说法并非为中国独有,日本社会亦有相似说法。因为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在江户时代亦出现了“武艺十八般”(日文:武芸十八般)的说法,内容包括剑道、骑术、游泳等。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十八番”一词,则被指代为某人擅长的技能。及至现代日本,“十八般兵器”通常被用作必备套装的代名词,如“恋爱中的十八般兵器”、“办公自动化的十八般兵器”等。
主要参考资料:
康戈武。2016年。《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北京: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