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里活烂片王】《瘟室》上映靠fans自资 不顾蚀钱只为推广好戏

撰文: 罗伟强
出版:更新:

殿堂级cult片《瘟室》(The Room)受近日上映的《荷里活烂片王》(The Disaster Artist)影响而掀起热潮,亦令这部2003年上映的电影终于能在香港首次在戏院正式上映,而且更出现一票难求的热烈情况。而我们亦发现原来今次《瘟室》能上映与电影公司及发行公司无直接关系,只是一班喜爱《瘟室》的人自发且自资地牵头完成。

《瘟室》因《荷里活烂片王》而再度获得大众关注。

这班《瘟室》fans组成了名为“Oh Hi Mark!放映会”的组织,并与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海运中心、AMC Pacific Place等戏院合作,进行上映。虽然上映场次不多,但门票已卖到两星期后,并且只余少量座位,可见《瘟室》在香港仍有一定市场。“Oh Hi Mark!放映会”回应《香港01》的查询,到底为何如此大费周章地促使《瘟室》在香港上映,发言人指:“《The Room》是一套趣味十足的烂片,虽然古怪却令人非常著迷。但15年来却从未在香港放映过。我们本身喜欢在戏院睇戏,而且《The Room》要多人一齐睇先有趣味,更相信与我们有共同喜好的人应该散落四周,所以才大费周章安排放映,把同志们集合起来。”

《瘟室》烂得迷人,多年来储下不少fans。

全fans自费 只想推广不计较赚蚀

相信不少人都会觉得在香港自费上映一部“cult”片貌似相当冒险,到底他们真的是全自费促成这宗美事吗?又为了这件事花了多少钱呢?“实际花费不便透露,是去少几次日本的数目,即使全部蚀哂也未至于极度肉赤,不用卖楼卖身。现时首映门票已售罄,应该可以打和。其实赚钱与否不是我们的考虑因素,推广《The Room》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当你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在情况容许下任性做自己喜欢的事,绝对可以理解这与众同乐的行为!

《瘟室》有不少经典对白,译成中文应该很有趣。

翻译生鬼有趣 彩蛋处处

今次《瘟室》的翻译工作亦由“Oh Hi Mark!放映会”一手包办,从戏院网站的《瘟室》剧情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特意把戏中的角色名字译作香港的知名演艺界人士,如“Liza”译“明荃”、“Johnny”译“琪峰”、“Mark”译“颂德”等,相当惹笑。到底为何会作如此有趣而反传统的反译呢?“翻译原则主要系希望观众更加投入、有共鸣。 戏名、角色名字的翻译,本身觉得直译太过没趣兼太过似翻译小说,要知道世上没有太多人中文名同英文名都系苏怡(Zoe),所以会想用一些香港人都认识的人名代替,更有亲切感。 中文字幕的翻译,将香港人的胶趣融入原本的情节中,如果你是个电影迷,会发现彩蛋处处。”网上不少人看过简介后,纷纷表示虽然已看过,但都想再入场看就是因为想看趣怪的中文翻译,可见“Oh Hi Mark!放映会”的想法相当正确。

Tommy Wiseau的生平神秘而《瘟室》又如此有趣,是个会令人著迷的人。

《瘟室》能够在香港上映,某程度上都与《荷里活烂片王》有关系,而对于这部新作,这班fans就认为它“能够让更多人知道Tommy Wiseau的故事,不错。”而相信亦确实有不少人在看过《荷里活烂片王》后,都很有兴趣看《瘟室》以补完故事。最后,希望这班有心人在推广《瘟室》之余亦不用蚀钱,甚至少赚一笔吧!

更多《荷里活烂片王》剧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