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耳水不平衡?不如认真找出眩晕成因

撰文: 陆彦维
出版:更新:

每人都试过头晕,轻的只是头重坠,稍息片刻即消除,而严重的则可以使人天旋地转,不可外出。这些感觉中医都统称为眩晕。引发眩晕的原因数之不尽,坐车船、食物影响、休息不足、月经、坐起等等。如果面对眩晕只靠避开这清单,恐怕生活就此失去乐趣。

大多病人说自己“耳水不平衡”,都不是医生作出的诊断,只是“耳水不平衡”在电视、收音机的商品广告中经常出现,才变得深入民心,使病人惶恐。其实医学上对眩晕的认识并非不明不白的,想战胜“眩凶”,可以先了解“眩理”。

眩晕就是气血不能充营头面

中医有一术语叫“病机”,即是一个病的核心关键。眩晕的病机不难理解,就是气血不能充营头面,使头部的肌肉、皮肤、经络失养而出现眩晕。但只是理解到此层次,绝对不足够作出明确诊断而处方,就像一台电脑不能启动都有很多可能,可以是显示器,或者电源有问题。以下介绍4个常见导致气血不能充营头面的原因。

1. 最容易理解的——气血虚弱

身体不足够气血所以不能充营头面,的确简单易明。不过做中医并没有那么简单,见虚则补虚的想法实在不够细密,因为导致虚的原因还是不可胜数的。最直接的就是长期不足够睡眠及长时间没有补充营养能量,这样会造成气血只有消耗而没有补充。比较有趣的是平日临床更常见因长期饮食得太多而使人虚弱。中医认为饮食都需要气力去消化,如果经常令自己饮食过多的话,消化饮食所需的能量本身超出自己的消化能力,就会出现食滞,之后即使有更多食物未消化,都不能变化成气血,结果殊途同归,只有消耗而不能补充。

2. 水湿太重,不流通而阻碍气血

这也是很常见的,但是大部分香港人都会说自己湿气重,为什么不是每人都眩晕呢?水湿的形成主要来自饮水超出消化负担,饮入之水留滞身体。水本身喜欢向下流和静止不动,造成眩晕是因为水在身体没有阳气去使它流通,成为气血流通的障碍物。所以因水湿造成眩晕的,通常发生于长期饮水过多而少于活动的人。至于饮水的量因人而异,应以个人口渴感觉为准,不应盲目跟随一天8杯水的理论。

饮水量因人而异,不应盲目跟随一天8杯水的理论。(视觉中国)

3. 感冒

感冒时头痛眩晕,头昏脑胀的感觉大家总有遇过,这是因为气血因风寒侵袭而流通受阻,使气血向头面流通不畅,而出现头痛眩晕的感觉。这些眩晕多数感冒消除即愈,但很多病人自愈能力较差,往往一次感冒后长久不能完全恢复,风寒留滞令气血长期不通。

4. 月经异常而来潮时

月经来潮前女士的气血会聚集于身体下部,而月经本身有不准时或行经时多血块,多反映血已受寒而生成瘀血。在月经来潮时因血聚于下而不能排出,瘀血则更加影响一身的气血流通,使人在月经前后出现眩晕的情况。

以上几种情况现实中甚少单一发生。当几种原因同时导致眩晕,就不能作简单休息或静待月经过去则可恢复。幸好中医的强项正是考虑到人身的整体,即使情况混杂,都可以观察出核心问题而用药出击。

对付眩晕两大方法

至于预防眩晕的妙法,从上面导致眩晕的原因多关系到消化可得到启示。

1. 切记不要饮食过多

不论你的体质如何,或者食得多健康,只要经常食到很饱,饮得太多都会令消化能力受损。大家都会关注健康饮食,但更重要是做到饮食份量适可而止,才令消化能力不至过劳。

2. 不要盲目信从市面商品的功效

市面上的商品不论中成药、药丸、食物等等,不少声称可补气血以改善眩晕。看过上述几项眩晕成因,不难了解眩晕的成因绝不只是气血虚,要解决困扰的眩晕,还是尽早求医来得安心。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