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牌杀人事件】“十年难得一见好戏”? 话你知到底好睇喺边

撰文: 罗伟强
出版:更新:

由法兰丝麦杜曼(Frances McDormand)主演的《广告牌杀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在刚过去的金球奖大杀四方,在众敌环伺下仍夺得剧情片“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及“最佳男配角”4项大奖,到底这部被外媒称扬为“十年难得一见的好戏”的电影,有甚么独特与强劲之处呢?

米德烈这个角色相当有层次,甚至她的衣著都有特别意义。

剧情简介:

女主角米德烈太太(法兰丝麦杜曼饰)的女儿不幸被奸杀,惟苦等7个月案情仍然原地踏步,在绝望与愤怒下一口气买下了当地最当眼的三块大型广告牌,直指警察无能。但同时也得罪了在镇上素有名望的威路比警长(活地夏里逊饰)与他的副手(森洛维饰),而故事就在一个小镇的小故事中发展成一套意义甚深、思想复杂的故事。

虽然米德烈活像一个战士,但也有柔软的一面。

最佳女主角 ─ 女战士底下的柔软

《广告牌杀人事件》故事集中在米德烈身上,而这个角色本身已经很独特,她在女儿被奸杀这件事上感到绝望与愤怒,但她没有放弃,同时你亦可理解为执著,她既果敢而且毒舌,但同时内心是柔软的,在历史中没有多少这样的女性角色。正如法兰丝麦杜曼自言:“我想不出有任何女演员的形象可帮助揣摩米德烈这个角色。”而法兰丝的演绎相当精彩,对于前夫与警方的愤怒、对于儿女的关爱、对于街坊援助的感激、对于威路比后来的愧疚,层次实在太丰富。导演马田麦当奴亦盛赞他:“法兰丝的演绎很到位,拿捏得很精准。米德烈的强硬并不讨好,但法兰丝为角色注入了人性,令观众开始站在她的角度去看整件事,理解她的行为。”亦因此,法兰丝拿金球影后绝对是实至名归。

电影中有相当多的黑色幽默位,其中这位侏儒都令人反思。

最佳剧本 ─ 小故事中展现丰富内容

电影在黑色幽默与情感表达中拿到了相当的平衡,电影中有幕讽刺牧师的宗教观让人拍案叫绝,还有嘲讽黑人及同性恋者被歧视等,都相当明显。而同时在米德烈偏激的行为中观众可以渐渐理解她执著背后的意义,可以感受到她的无奈。戏中的角色都有很多面,不论是米德烈还是威路比警长,抑或是其副手Dixon乃至广告牌公司老板,都不是非黑即白,人物刻划得相当细致。整部电影没有奇情,在一个小镇的小故事中展现出超丰富而细腻的剧情,能在《战云密报》、《忘形水》等历史感及科幻感重的故事中赢得“最佳剧本”,真的亳不容易。

Dixon由极不讨好到令人同情,森洛维很成功地演出了其神髓。

最佳男配角 ─ 有齐令人讨厌的元素却不讨厌

至于赢得“最佳男配角”的森洛维方面,他的角色要演得好同样相当不易,电影中起码有8成时间,他的角色Dixon都被塑造得极不讨好,导演马田麦当奴称:“Dixon这个角色有著一切令人鄙视的男性特质。”傲僈无礼、冲动火爆,简直是满分的“黑警”。但在电影尾段,故事却让他得到了“救赎”,在冲动无知中亦有单纯、令人感动的地方。森洛维认为“我想大家都能在他身上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那种愤怒和悲哀;而他对威路比警长的祟拜,渴望得到他的认同这点,也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是否看到自己就见人见智,不过可以肯定森浩维把Dixon的各种面相都演得很到位。

《广告牌杀人事件》是三地中文译名中最好。

《广告牌杀人事件》这个香港译名译得非常好,对比台湾译名《意外》及内地译名《三块广告牌》,《广告牌杀人事件》更能讲出环绕广告牌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而“杀人事件”亦突出了女儿被奸杀这件事及故事中重要的“遗书”。电影由剧本到角色、选角都相当出众,夺今年金球“最佳影片”绝对实至名归,亦没有甚么质疑空间。可以期待二月奥斯卡时,《广告牌杀人事件》仍会入围多项提名,不过金球没有的技术奖方面应该就没甚么机会了。

更多《广告牌杀人事件》剧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