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主路
“三民主义 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 以进大同”
1912年1月1日,号称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肇建。当时,台湾还是日本殖民地,所谓“民主共和国”也只是“号称”而已。《三民主义》开首四句歌词,更是道尽“台湾”、“中国”、“中华民国”和“国民党”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纵然血迹斑斑,纵然台湾有人不见得认同“中华民国”,但先辈的建国理想,正在台湾落地生根。
台湾民主路之推进,与如何诠释、转化“中华民国”与“台湾”大有关系。
1945年,日本战败,中华民国“接收”(或光复)台湾--“中华民国”与“台湾”纠缠之始;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国民党政府血腥镇压,激化长达数十年的族群撕裂;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退守台湾,200万军民仓皇涌入,开启所谓“中华民国在台湾”时期。
国府抵台初期,由于种种原因,蒋中正在台湾做了两件在大陆未曾做过的事情:一是推行土改,其二是实行“白色恐怖”,严厉镇压异见分子,并大搞个人崇拜--此为台湾民主最为艰困之时,同时又是台湾民主运动起点。
1975年,近百年唯一曾统治大陆和台湾的蒋中正病逝。与视台湾为“光复基地”的蒋中正不同,1978年执掌大权的蒋经国,不仅被喻为“台湾奇迹”的推手;客观上,也促使“中华民国是台湾”的可能性。
蒋经国叫人又爱又恨--其于任内大力发展经济、广纳台籍菁英,致力消减外省人、本省人的冲突;同时接连打压民主运动,亦须为任内发生的“美丽岛事件”、“林义雄灭门惨案”负上最终责任--但这位让不少台湾人感念的独裁者,在其生命最后几年里,顶住压力,主动、决心放弃权力,开放报禁、党禁,此为台湾民主发展的重要一跃。
1987年,蒋经国宣布“解严”,束缚台湾人凡38年的戒严时期正式结束,台湾离实行民主普选,一步之遥。半年后,蒋经国病逝,由蒋经国大力提拔、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李登辉继任总统。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与蒋中正、蒋经国时期相比,台湾人这时已昂首走上民主正道,“中华民国”与“国民党”这对连体婴终于要分开了--1991年国民大会改选,1992年立法院全面改选,1996年首次一人一票直选总统。台湾民主开花结果,迄今已经 2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