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与香港武打电影

撰文: 来稿文章
出版:更新:
(网上图片)

作者:赖家俊

文章经武备志团队编辑

 

有东方荷里活之称的香港,以武打片闻名于世,连正宗的荷里活也要向香港取经学拍武打片。香港武打片得以辉煌发亮,除了因为半世纪以来人才辈出,中国传统京剧亦对早年香港打片影响甚深。京剧在动作设计、戏剧形式和人才培育方面,均对港产片带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京剧又名“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前身为徽剧。大约在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汉剧,并吸收了原在京师一带流行的秦腔、昆曲,而流行于北京一带的戏曲。京剧有一句常用术语“四功五法”,常中“四功”为唱、做、念、打。“唱”指歌唱、“念”指带音乐性念白、“做”指舞蹈化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动作。有别于南方流行粤剧的武打(南派),南派武打更为“硬桥硬马”,一如南方武术一样,以短打为主,讲求步法稳重;对比京剧武打(北派)特式,北派讲求潇洒快捷,动作大开大合,在舞台上有较大的动作变换,在视觉效果上更为夺目。

然而,香港地处南海之滨,本为广东省一隅,理应受南派粤剧影响为主,为何反而由京剧影响了港产武打片?首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量北方资本家南下香港,连带为他们提供消费娱乐的京剧戏班也跟著南下到香港。例如京剧名武生于占元(1905-1997)和武旦粉菊花(1900-1994)便相继来港,将京剧文化带来香港。

洪金宝当年跟于占元师傅学京剧(网上图片)

 

早年武打场面源自大戏

先有1931年国民政府禁拍武侠片,后有中国政权更迭,令大量南北武师南来,造就武打片兴盛。香港五六十年代,当时武打片主题多为:

继承中国武打片故事、述说少林五祖的故事神怪武侠电影,最出名如《如来神掌》由香港发扬光大的黄飞鸿剧目改编自香港流行武侠小说,有关金庸、梁羽生的剧目

但不论剧种如何,当年武打演员多为戏行出身。例如专演黄飞鸿的关德兴(1905-1996),本为粤剧武生,他本来习白鹤,不懂洪拳怕打不出洪拳神髓,当年还找了洪拳林世荣弟子刘湛(?-1963,著名武打演员刘家良、刘家荣父亲)担任武术指导,并饰演戏中林世荣一角;女星如于素秋(1928-2017),父亲便是京剧武生于占元,出身京剧世家。

京剧武打元素虽然在港产片中日渐式微,但京剧的戏班师徒制,却为香港培育了大量武打人材。以于占元戏班为例,他旗下的七小福,培育了洪金宝、成龙、元彪和元华等叱咤香港影坛至今武打的巨星,由他们衍生的洪家班、成家班,成为八九十年代香港打片台前幕后中流砥柱。又如京剧武生袁小田,他的儿子袁和平、袁祥仁和袁信义等,在香港创立袁家班,还将香港拍摄武打片技术带去荷里活。女旦粉菊花,门下弟子如董玮、钟发、惠天赐(1957-2012)、杨盼盼、林正英(1952-1997),亦是香港八十年代辉煌甚盛的打星,当中如董玮更是现在香港重要武术指导(执导《十月围城》、《一个人的武林》、《湄公河行动》)。

董玮(图左)和洪金宝(网上图片)

回顾昔日武打人材,除了李小龙外,甚少西方文化背景。国粹戏班对港产片的影响虽然已大不如前,但香港能拍出好的武打片,我们需对这文化的根加以认识。

 

参考书目:

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7。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武备志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