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手笔记】阿豆老师说生命哲学

撰文: 黄兆聪
出版:更新:

16/12 (六) 【01哲学】过渡时代的烦闷青年与民初知识份子的自杀论

自杀行为一向受到各界人士关注,而这题目早于过百年之前就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看似敏感的话题,阿豆老师在讲座中从历史、宗教,再到哲学一一解读,让现场参加者都听得津津乐道。

讲者张历君教授

上月中,01哲学邀请到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任教的张历君教授出席讲座,与参加者一同探索民初知识份子在“自杀”议题上的思想。张教授被学生和朋友称作“阿豆”,是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出席讲座的参加者,有的是学生,有的是记者,有的是教师,大多都为了听阿豆老师的分享而来。

张历君教授的研究工作可谓独辟蹊径。他认为,民国思想史研究必须放在一个跨东亚各国的、乃至更宽广的关联到欧洲同时期思想进程的框架上展开。而通常的民国思想史研究往往犯了简化的错误,只关注宏大论述和大事件,无法从思想家生活经历的细微处、不同国家文献与文献之间的关联、东亚知识分子共享的文化语境来考查问题。例如“生命”这个词,如果不从当时东亚知识分子共享的对这个词的理解出发,就无法认识思想家写文章时用“生命”这个词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以此独特方法出发,张历君教授围绕当时在思想家的文章中常常出现的“自杀”这个词,勾勒出一幅中国与日本文化界相互连通的思想网络,解释了瞿秋白等民国思想家写作“自杀论”的旨趣究竟是什么。对这批民国思想家而言,“自杀”成了推动他们觉悟人生、投身革命的不二法门。

在短短的两小时的讲座,由日本明治三十六年的藤村操,到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瞿秋白,阿豆老师让现场的参加者也体会到民国那个过渡时代下青年人的烦闷心境。讲座结束后,不少参加者都继续请教阿豆老师更多跟自杀相关的问题,而他对此交流亦很感兴趣,耐心地一一解问,期待将来阿豆老师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更多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