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博评】仲旨意回收商?胶樽都去堆填了!
市民好心将胶樽放入回收箱,原来不少都被送往堆填区,这既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也是一个可悲的事实。更遗憾的是,真正成功回收的比率,竟然低至10%。显见,若然政府继续放任不管,环保的香港人便不得不被迫不环保了。
环保团体绿惜地球的调查显示,环保署回收名录中的74间回收商,84%表明不会回收胶樽,至于余下的16%则几乎都要求自行送货或支付运费才会回收;换言之,依靠自由市场的回收途径可谓名存实亡,以至1号樽(主要为饮品胶樽)的回收率跌到7.6%,当中估计八至九成均由回收基金及政府旗下三色回收桶收集。也就是说,依赖回收商进行回收,绝对称得上所托非人,不单无甚环保成果可言,更重要的是,回收商的存在还导致一种错觉,令人以为有了回收商便已完全解决回收问题。
有鉴于回收商“做唔到嘢”,由政府收回回收业的经营,恐怕是确保香港环保事业的一条出路。毕竟,前面只有两条路走:要不,就继续坐视可回收物料送往堆填区;要不,就不再旨意回收商交给政府接手——当然,还有第三四五六条道路可走,包括由政府外判回收工序,又或加大回收基金的资助等等,惟凡此种种,其实都牵涉政府一定程度的参与,离不开“全面公营化”或“局部公营化”的方向。
最主要原因,乃在利润不高甚至无利可图的前提下,回收工作根本难以市场化或产业化。就如政府回应绿惜地球的调查时指,塑胶原材料价格下降令回收商缺乏回收兴趣,显示胶樽回收无大金钱回报;再加上,本港经营成本一直高昂,租金贵、人工贵等问题均令回收业难以生存。所以,未必就是回收业本身做得不好,明明有胶樽可以回收都不去回收,而是背后有许多客观因素,以致回收业逼于无奈地陷入非战之罪。那么,反过来看,由政府肩负起本港回收事业,无疑是个舍我其谁的必然结论;就似垃圾车的经营一般,市场上无人愿意接此工作,难道政府可以翘起双手任由垃圾堆积?在回收商的眼中,无利可图的胶樽正跟垃圾无大分别;故此,政府岂不应该取而代之,在回收事业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内地早前收紧“洋垃圾”(包括可回收物料)入口,已是一个重大警示:回收经营的利润空间只会愈来愈窄,拒收物料的情况亦必愈趋普遍。当时,回收商高调拒收废纸,已为香港环保发展敲响警号;现在,观乎绿惜地球的调查结果,则针对胶樽回收敲响了的另一警号。于此情况下,社会各界岂不应该好好反思,香港的回收及环保未来究竟何去何从?我们还要继续依赖回收商吗?政府又应怎样介入理顺回收问题?回收业公营化这个议题,是时候谂谂了。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