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医生也跑数:如何打破医疗人手严重短缺的恶性循环
文:叶沛霖医生(全民健康协会主席)
冬季流感高峰即将来临,相信市民对今年的夏季流感高峰期间公立医院逼爆的情景记忆犹新。医管局联网服务总监张伟麟医生接受报章访问时表示,医院床位直到2024年都系困难,而人手也需要5-10年才可慢慢改善。
本港医护人手长期短缺。根据国际经合组织(OECD)等的数据,至2014年本港每一千人口只有1.9名医生,较其他地区相对为低,如英国(3.7名)、新西兰(3.4名)、新加坡(3.0名)。食物及卫生局今年六月公布的医疗人力资源检讨报告,指出到2020年,本港将缺乏500个医生,而到2030年,更会增至欠缺1000个。
然而,医生的短缺数字并未能准确反映公营医疗的困境。目前本港51%的医生在公营服务,却负责全港90%的住院,以及一大部分的专科门诊。根据卫生署2012年医疗卫生服务人力统计调查,任职私营机构的在职医生比例,由2003年的39.1%平穏增长至2012年的48.3%;而私营机构已从2007年起已超越医管局成为占最多在职医生的工作机构。
事实上,即使近年医管局推出挽留人手的措施,例如加开副顾问医生职位擢升有五年或以上专科经验的医生,但医生离职率仍然持续上升,由2013/14年度的3.9%,到2014/15年度的4.4%,到2015/16年度的4.5%,再上升至2016/17年度的5.1%。此外,目前医管局约有六千名医生,但局方早在2012年曾估算,在其后的15年将有逾1100名医生退休,其影响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要解决公营医疗人手严重短缺的问题,除增加本地医护学额,更必须认真研究医护人员流失率持续上升的原因,对症下药,挽留人手。
按笔者观察,医生流失率上升的主因是近年公营医生工作量节节上升,以及工作满足感下降有关。不少医生朋友反映,自己医院所服务的区域,近年或因人口上升,或因人口老化,导致工作量与日俱增,但人手及资源却未有跟随增加。据了解,医管局拨出新医生,主要是用来填补流失的人手,及开设新服务计划;而甚少因应人口增加或人口老化带来的服务需求上升而增拨资源。一些专科的病床,即使非高峰期时也接近甚至超过100%使用率,在高峰期时人手更是捉襟见肘。
此外,医管局管理层十分重视“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 特别是求诊人次及轮候时间。即使近年人手严重短缺,医院亦不敢让这些KPI有所下滑,变相留下的医生工作量进一步上升。
近年,专科门诊轮候时间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见及此,医管局推出各种新的服务计划缩短轮候时间,当中却未有充分考虑资源能否配合及前线员工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增加医生工作量及打击士气。例如,2015年起医管局推出“一般精神病诊所”,希望加快处理轮候的个案。该计划增拨了一名医生及一些护士,职业治疗师及少量临床心理学家的资源;可是,第一年的服务指标竟然是要求额外处理1000名新症。虽然第二年服务指标已下调为800个新症,但相关医生的病人数量两年半间已急升近50%,根本无法承受,更影响诊症质素。即使医生减少午饭时间及延迟放工,亦无可避免被迫要“跑数”而影响服务质素,严重打击士气。
再者,医生每节门诊均需看几十个病人 (有时候更多达五十多个病人) ,每位病人只有几分钟时间,根本难以仔细诊症,亦每天承受著有所遗漏或被病人批评的压力,离开公营医疗投入私人市场也是可以理解。
面对本港人口老化,估计未来7年长者人口约上升50万,之后再过十年,长者人口再上升50万;当中的医疗需求增幅巨大。再加上未来医管局医生的退休潮,如不认真处理医护的士气问题,可以想像,本港的公营医疗系统将面临严峻挑战。
政府必须一方面详细评估本港所需的医护人力资源,增加本港医护学生名额,不只是填补将会流失的人手,更要使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合理化,并增加每位病人身上可用的时间及资源。分配资源时,医管局不只应考虑是否有新的服务计划,更应定期检讨在人口数目及人口老化下所需的额外资源。另一方面,医管局应检讨目前过分看重“关键绩效指标”(KPI)的管理文化,因为很多重要元素,如诊症的细心及病人的满意程度,往往都不是KPI能够反映的。此外,医管局推出新服务计划之时,亦必须考虑资源是否足够及前线医护的承受能力,避免进一步打击士气及加剧人手流失,使人手短缺陷入恶性循环。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