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学Coding】全英初中生获送micro:bit学编程,香港呢?
小时候可有想过成为发明家?又或如多啦A梦一样,拥有可以解决问题的百宝袋?成为发明家的首要条件是懒惰,或善忘,又或者想帮助懒惰或善忘的人。因为懒惰,不想喜欢重复性工作,有人发明自动淋花系统,笔者家就有一套。长者忘记关煮食炉,有人发明自动熄火系统。
去年三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把与微软、三星等科技巨企合作设计的micro:bit免费送到英国全国中一学生手中。micro:bit是一个电子装置,大小如半张信用卡,外型一如电路板,香港售价一百五十元左右。把micro:bit接驳到电脑,输入程式,之后接到其他感应器如光感、声感、动感及温度等,可以成为一个简单的控制装置。
另外,把micro:bit接驳土壤感应器放到盆栽,可以显示泥土湿度,加上LED灯或发声装置,更可提示淋水。这程式编写及动手做的过程中,其实应用了泥土内电解质与电流的关系,让学生可见STEM四环紧扣,并发挥创意,以科技改善生活。由micro:bit所创作的projects不胜枚举,在其网上平台模拟的活动已超过了一千万次。编程为现今需有的能力,英国此举让其未来一代,每人都掌握此基本技能,因为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包括医生律师,亦需要懂基本程式编写。
政府打著知识型经济、创新科技等旗号,要求学校推行STEM教育。然而,新高中文凭考试,著眼点却放于沟通、协作、写作等技能。2015年报考数学M1/M2卷,共一万人,2016年有九千人,2017年为八千人,每况愈下。真正懂数理的人数下降,科学知识学得不全,许多人都不懂微积分。以前的教育可以训练T型人,会考前学习不同事物,掌握其阔度,高考两年深入认识某些科目。新高中文凭考试推出五年,掌握深而广知识的人人数大幅下滑。
香港的小学生有些学ScratchJr、Scratch或App inventor,亦有学校已经引入micro:bit及其课程,教授学生以micro:bit控制模型车或机械人。然而,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师资亦为绊脚石。现在小学中英文老师,要不是本科学位持有者,又或基准试合格者,均为专科专教。数学及常识科却不在此限,是以教授电脑的老师不一定拥有电脑文凭,要教的时候,重新努力学习。本来课务繁重,周末亦需抽空上课学习或备课。而且课程内容真正日新月异,亦没有信心可以胜任。有些老师亦看不透Scratch与App inventor之间的关联,为何小学生要学习两种语言?其实亦不是没有道理,学甚么语言不重要,重点是计算思维,而这亦是一种难以教授的技能。
英国、芬兰、意大利及澳大利亚已经于中学或小学阶段加入coding课程,到底香港是否应该追随?在没有足够相关学科教师的情况下,盲目为了追上国际潮流而跟风,实在不宜。若果教师每周进修,定会增加工作压力。如果付钱购买校外课程,校外课程师资没有监管,学习内容亦没有保障。笔者看到一千九百八十元的掌声控电灯课程,觉得实在削足就履,本来开灯关灯是很简单的事,实在不用以掌声来控制。另外,不小心拍了一下掌,灯明灯灭,也实在恼人。如果课程目标是接驳声音感应器到电脑,那么一定有更好的题材可做,而非掌声控电灯。
在此过渡阶段,如果学校、家长或孩子想试玩,笔者建议先别急著付款,可能试一下micro:bit的模拟平台(https://www.microbit.co.uk/td/simulator),看看其他人的主意(http://microbit.org/ideas/),或看一下micro:bit的网上课程(https://www.microbit.co.uk/blocks/lessons)。十一岁至十四岁的青少年,可以试一下微软的十四周免费课程(https://makecode.microbit.org/courses/csintro)。如果孩子真正喜欢,才花一百五十元购买仍不迟。
时代转变,为人父母或辨学者,其实很难追上潮流,但无论学校或家长花钱前,还是先看清货品内容,别盲目跟风。如果政府决定加入coding课程,亦需要确保资源足够,审慎处理教、学及评估,不要把coding变成另一门疯狂追求分数的学科。最后,笔者带头盔,micro:bit是非牟利组织,而笔者与之亦没关联。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