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妈妈】脱离当下迷信规划的学习│Natalie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一天,小明在街上问妈妈,这是什么车?这是什么车?这又是什么车?妈妈认真回答了好几次后,感到烦厌,就干脆拿出新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隔两天,小明在学校里学习车的不同种类......【编按:作者为社工妈妈Natalie】

又一天,小明在学校喝水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筷子敲打玻璃杯会发出清脆动听的声响,不停敲不停敲。老师怕声音吵也怕杯子敲破,所以命令小明不要再敲,快快正正经经把水喝完。隔两天,小明在学校艺术体验课里,学习在玻璃杯注入不同容量的水敲不同的声响。

有趣吗?

当小明在街上问问题,或在学校里自己敲打玻璃杯时,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好奇,会回答,会体谅。但是,我们也通常会敷衍一些,不会视为一个该珍而重之的学习时机。或许是由于时间赶急,不能停下来继续学习;或许是由于环境有不容许的因素;或许,只是由于压根儿,太过迷信规划,当这些偶然到来时,我们根本没想过这是学习。

(VCG图片)

小孩自发VS成人规划

明明是同一个主题,甚至同一个意念,为什么小孩自发的好奇举动就不算学习,而一旦放在由成人规划的课程里就变成了学习?天性使然,小孩本身就满有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他们就是学习的主体。当求知欲来临时,成人顺著小孩好奇的东西,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跟小孩一同寻找答案。当找到答案时,小孩那由衷的喜悦和满足感,成人看到都觉得感动。

小孩从学习中得到喜悦和满足感,不是家长苦苦期待的吗?而小孩很难在体制内得到满足感,因为他都在学一些别人塞给他的东西。而最吊诡的是,那些别人塞的东西,他曾经自发想了解,却被家长和老师敷衍了事或中止。然后,隔了不知多少岁月,在成人规划好的课程中再次出现。

对于香港教育,除了催谷vs Happy,填鸭vs创新,我相信我们也值得想想,小孩主导vs成人规划 这一个角度 。而在这一个角度上去看,不仅制度、学校、老师,我们家长在小孩的学习上,也有著相当重要的影响力。

Natalie (专页:玩乐才是正经事

妈妈,社工,亲职教育工作者,在这里分享儿童心理发展、亲子关系建立,以及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皆因心里蕴藏一个愿望──渴望看见我们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弃对孩子催谷、对立角力的教养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沟通、自省,让下一代在爱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