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哲学编辑日课】#13. 权力意志——非人格化的决定者

撰文: 黎子元
出版:更新: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适逢一部伟大的电影上映,在电影院看完之后,接下来的几天,电影的主题,留下强烈印象的人物、场景、对白、音乐,长久占据著脑海,甚至打乱了生活的习惯与节奏,说不定还让人有了重新思索未来要去哪里的动力;而过了这段日子,人又重新被生活日常所把持,恢复到旧有的样子,什么人生去向的问题,随即被今天怎样才能把手头工作完成的问题取代。难道这里出现了两种“自我”?

与其说有同一个“自我”在决定著欲求什么、如何行动,不如说“自我”是各种力与力相互作用所生成的效果,有什么样的力与力的关系,就有什么样的“自我”在特定处境中发挥功能。欲求、思想和行动就是力与力关系的表现,并不需要超出经验之外的“主体”或者“行动者”来负责。那么,意志是什么?尼采著名的概念“权力意志”说的又是什么?

昨天我们谈到,在尼采的世界观里边,力构成了世界,力可以划分为能动力和反动力,能动力和反动力建立的关系,则确定了这些力在特定情境下聚合、装配出怎样的形态与功能。可以说,世界怎样呈现,向什么方向转变,是由力与力关系的构成与转化来决定。今天我们将继续讲解,力与力关系背后的决定者又是什么。

尼采说,力不是别的,正是欲念、意志和行动本身;一定量的力相当于同等量的欲念、意志、行动。在这个意义上,力就可以被称为意志。尼采的力的概念是一种力与另一种力相关联的概念,也就是说,力必然要作用于另一个力,意志必然要作用于另一个意志。能够将一个力与另一个力,一个意志与另一个意志区分开来的就是权力意志。因此德勒兹说,权力意志是力的区分性因素。

为什么权力意志是区分性因素?这是因为意志在量上有强弱之别,意志与意志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一种关联这么简单、中性,从根本上,意志与意志之间更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因此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就从强弱差别上将力、将意志区分成支配意志与服从意志。由于支配意志作为展现某种特殊意愿的强力,主导了力与力的关系聚合、装配出怎样的形态与功能,所以德勒兹总结:力是所能,权力意志是所愿。由于权力意志决定了力为什么要聚合,朝什么方向发展,权力意志也是力的起源性因素。

权力意志是力的区分性因素和起源性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权力意志就是力与力关系背后的决定者。人们常常会以为权力意志总是某个人的意志,这其实误解了尼采的权力意志概念。尼采的由力构成的世界观不把人视为原因,反而视其为产物。因此在人格尚未形成的力与力的关系中,已经存在著权力意志,而人的意志不但不是原因,相反还是力与力关系的产物,受特定力与力关系所决定。所以从本性上权力意志首先是非人格化的(impersonalized)。

德勒兹写道:“对于一个事物而言,有多少种力能够占有它,它就存在著多少种意义”。人的“自我”就是这样的事物——自我被多少种力/权力意志占据,就会呈现出多少种形态和功能。人在不同的处境中就有不同的行动和作为,面对强弱有别的他人便会做出不同的对待手段。人的意识被强势的话语、意念、理想、戒律所把持,则从习惯到态度上表达出相应的状态。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结构中,就召唤出特定的“主体”。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主体”或者“行动者”其实是力与力的关系所生成的效果,意味著“主体”虽是虚构,却在社会运作中真实发挥著功能。而作为力与力关系背后的非人格化的决定者,权力意志则“根据它决定的每一个具体情境来决定自身”。

权力意志有肯定与否定之分,于人类社会则表现为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在尼采哲学中就是超人与怨恨者、复仇者的区别,酒神与基督的区别。下一集编辑日课我们将接著往下讲解。

延伸阅读

《尼采与哲学》,[法]德勒兹著,周颖,刘玉宇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Gilles Deleuze, trans. Hugh Tomlinson, Continuum, 2006.

《论道德的谱系》,[德]尼采著,周弘译,三联出版社,2017年。

前文回顾:

【01哲学编辑日课】#12. 尼采:行动就是一切

【01哲学编辑日课】#11. 新儒家做好准备接受后人类的挑战了吗?

想了解更多后人頖哲学?立即点此链结报名【哲学1001夜工作坊(VI)】(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