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人类最漫长战役 蚊子歼灭战
有一种危险生物,于地球上存在已久,杀人如麻,却每日与我们生活同眠。牠困扰人类,连哲学家阿里士多德都质疑其存在到底带有什么目的,甚至有人怀疑连阿历山大大帝都被牠杀死。这危险杀手不是什么猛兽,而是蚊。
蚊子带来各种致命及严重疾病,包括去年开始爆发的寨卡疫症。疫症引发全世界讨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形容其为“爆炸性传播”,而蚊子正正是传播媒介,令科学界开始研究各种有效灭蚊方法,包括杀虫剂、基因改造蚊等,却有评论反担忧会否令蚊子“灭族”,造成生态灾难。到底蚊子是否不能绝种,而全面灭蚊技术上又是否可行?
生命力强大 存在逾亿年
全球有逾3500种蚊子,世界各地都能找到牠们的踪影,其中只有6%的品种会叮人,而其中仅怀孕的雌蚊会叮咬动物吸血。每只雌蚊一生可以生产3次,每次生产约300颗卵,其强大生命力令牠们难以灭绝,令这存在1亿4500万年的物种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蚊种三千 仅数种致病
蚊种三千,其中只有数种是各种人类致命疾病的主要带菌者及传播媒介,却足以成为最致命杀手,一年感染2.5亿人、杀死72万人。这些“杀手蚊”包括传播疟疾、象皮病及脑炎的疟蚊(anopheles)、带有西尼罗河病毒的库蚊(culex)、传播黄热病及登革热的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及寨卡之疫的主角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生物链牵一髪动全身
蚊患除了滋扰恼人,带来的疾病更危害人类生存,亦为社会带来医疗负担。科学界长年研究灭蚊控蚊方法,蚊专家墨菲(Jittawadee Murphy)研究蚊子达20年,坦言她希望蚊子消失,但生物之间环环相扣,对生物链而言牵一发而动全身:蚊子消失可以令捕食者失去食物,亦可能令植物失去授粉媒介。
蚊离开以后 谁会怀念牠?
不少鸟类及鱼类以蚊子及孑孓为食粮。在“蚊满为患”的地区,蚊子的消失可严重影响生态平衡。例如在北极冻原,撮毛伊蚊(Aedes impiger)和黑足伊蚊(Aedes nigripes)于溶雪时大量繁殖,高峰期会形成罕见的大团蚊群,为该地带来大型生物质量。北卡罗莱纳州环境及天然资源部门的昆虫学家哈里森(Bruce Harrison)估计如当地物种失去蚊子作为食粮,居于冻原的候鸟会减少一半以上,而数百种鱼类亦需要改变生活习性:“这听起来或者简单,但生物习性如饮食习惯等深植于鱼类的基因。”
除了作为食物,蚊子亦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习性。冻原的大量蚊群,平均每日从每只驯鹿吸食300毫升的血液,形成驯鹿的特别行动路径。驯鹿为避开大量蚊子,牠们会特意逆风而行。如蚊子消失,驯鹿将会改变其行走路线,因而影响土地的践踏、地衣的生长、养分传递、野狼食粮,而这种种都会影响整体环境。
如果蚊子的存在有任何好处,我们早就找到方法利用了。然而除了令他们消失,我们并不能从蚊子身上得到任何东西。
食物选择多 细蚊仅足“摄牙罅”
然而,不少科学家都指出,即使蚊子消失,其对自然界带来的伤害亦会快速痊愈,其他昆虫物种将会迅速补上,成为动物的新食粮,尤其蚊子细小,可带来的能量对生物而言实在不多。柯林斯堡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医学昆虫学家麦卡利斯特(Janet McAllister)指:“如果你需要消耗能量,你会选择食如22安士牛排的飞蛾,抑或如6安士汉堡的蚊?”
另外,蚊子亦是花粉的传播媒介,那蚊子消失会否导致其他植物绝种?麦卡利斯特指蚊子对人类所食的植物而言并非主要授粉者,她直言:“如果蚊子的存在有任何好处,我们早就找到方法利用了。然而除了令他们消失,我们并不能从蚊子身上得到任何东西。”
更少传染病 国家负担减
众望所归,无人希望蚊子留低。美国农业部门的昆虫学家斯特里克曼(Daniel Strickman)指:“如蚊子灭绝,生态上的后果是世上会有更多人类。”全球有一半的人口受蚊传播疾病影响。没有蚊子的国度,社会的医疗负担会减轻。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每年因疟疾而损失约1.3%的人均生产总值增长,如蚊子消失,将免除此笔负担与拖累。
也许全面灭族太激进?生物学家Olivia Judson提出一个中间着墨的方法,认为应把30种蚊子灭绝,如此可以拯救100万人,然而蚊种的基因多样化,只会被减低1%。
歼灭蚊如天方夜谭
然而问题是,无论我们如何憎厌蚊子,要全面歼灭牠们依然是天方夜谭。美国农业研究服务的医疗、农业和兽医昆虫学中心主管巴纳德(Donald R.Barnard)指:“我不认为我们可以根除或消灭蚊子。应付我们的任何招数,牠们都游刃有余。”
蚊常居于较敏感脆弱的环境,当灭蚊时,往往会殃及池鱼。佛罗里达州一项控蚊研究指出,一些细小的生物,例如节枝动物,比蚊更易受杀虫剂伤害,因此杀蚊时可能先危及其他生物,触发更大生态危机,令科学家投鼠忌器。
一蚊未平 一蚊又起
加上每当一种蚊子消失,往往有另一种蚊子补上。北岸蚊子防控区的执行董事Roger S. Nasci指上世纪50至60年代,拉丁美洲企图根绝埃及伊蚊以控制黄热病,泛美卫生组织(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以杀虫剂DDT大范围灭虫,加上大量清空水槽,然而当一批蚊暂时灭绝后,另一批蚊即随非洲及亚洲的船只抵岸,结果依然无法杜绝。
研基因改造蚊 价格高昂
为了大规模针对性灭蚊,基因改造蚊是其中一途。生物科技公司Oxitec针对寨卡病毒的载体埃及伊蚊,研究放出基因改造雄蚊与野外雌蚊交配,生出容易早夭的下一代,借此减少蚊子的数目。他们于巴西实验结果亦令人鼓舞,令数目下降92%。
然而,这方式最大的局限,是其高昂的价格。要使用这方法,我们需要每年大量释放一次基因改造蚊。巴西官员估计使用基因改造蚊的成本甚高,平均每人每年需要7美元,在人口多且贫穷的国家难以实行。
植入细菌令蚊子无害 廉宜有效
既然无法杀光所有蚊子,那有方法令蚊子变得虽恼人但无害吗?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所成立的基金则赞助了一项研究,于伊蚊体内植入沃尔巴克氏体细菌(Wolbachia),令牠们较难传播登革热及寨卡病毒。沃尔巴克氏体常见于昆虫,全球一半的昆虫身上可找到此种细菌,研究人员从果蝇身上取得细菌,并注入蚊子胚胎内,而这种细菌更会遗传至下一代。研究人员指早期研究取得非常理想效果,而此方式如果成功,相信亦较为廉宜及有效,甚至比杀虫剂更便宜。
科技一日千里 基本蚊患未解决
人类与蚊的战役持续数百年依然未止,其间人类已从烛火点灯,发展到能送人上太空、培植器官,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但对付蚊子的办法,犹如停留在千年前。蚊患向来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对药厂及生物科技公司而言,其带来微薄的利润减低他们研发新品的动机,利益上的考虑令这些蚊子传播的“贫穷病”始终无法解决。
事实上,随着全球暖化愈趋严重,蚊虫的栖息地蔓延,相关的流行病会更易波及已发展国家,如今次寨卡疫症,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疾情会爆炸性蔓延,逼使大国联手正视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应、亦不可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