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真的等不了人吗?谈谈时间与哲学的关系

撰文: 郑迪珉
出版:更新:

“时间”是形而上学之中令人好奇之事物,也是不同学派最重点研究的范畴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之始,已经有了一套“时间”的定义,方便生活,也设计了不少仪器,如日晷、太阳钟和沙漏作计时之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始创期,古代埃及人亦开始根据星轨和日月的移动轨迹而发明了水钟和漏壶,其后再逐渐研发更高精准度的时钟。

“时间”是形而上学之中令人好奇之事物,也是不同学派最重点研究的范畴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之始,已经有了一套“时间”的定义,方便生活,也设计了不少仪器,如日晷、太阳钟和沙漏作计时之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始创期,古代埃及人亦开始根据星轨和日月的移动轨迹而发明了水钟和漏壶,其后再逐渐研发更高精准度的时钟。

平常人对“时间”的定义未免只能局限于“一日24小时、一年365日”这些概念,但从科学角度而言,时间是四维向度,也即是连接著立体与立体之间的空间。而根据物理学家霍金对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解释,时间由宇宙大爆炸的一刻开始,它必须与物质共存才可以发展,而时间亦没有停止的一刻(由于大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极大,因此宇宙只会不断膨胀)。

对“时间”不同的定义

“时间”这个概念,不同学派之人士有不同的理解,譬如:

哲学角度:时间可能不存在,因为它只是人类构思,为方便自己日常生活运作的东西,但实际上宇宙学是否有人类构思的“时间”,或者它是否真的与我们所想的“时间”完全一致,则不能确定;但时间也有可能真的存在,因为没有时间,就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概念,所以整个宇宙,甚至宇宙外面的空间,都是随著时间而运行。这个概念十分复杂,所以才有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的一句说话:“没有人问我甚么是时间,我就知道;若有人问起,我就不知道。”

科学角度:时间是四维向度,也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地球没有绝对的时间,也没有绝对的速度,我们已知最快的高频电磁波传送就是光。如果物质的移动速度趋向达至光速时,时间会减慢。根据霍金的理论,时间的开端就是从宇宙大爆炸的一刻开始,在宇宙大爆炸前(t < 0),宇宙只是一个点(宇宙奇点),而由于“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极大,因此宇宙只会不断膨胀,如果根据这个理论,时间并不会停止。

神学角度: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包括时间,所以时间的开始就是神创造万物的一刻;又或者说上帝存在的一刻就是时间的开始,而上帝是自有永有,没有结束,所以时间也就没有结束。上帝不受时间控制,可以自由穿越,但我们会受时间控制,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跳越到未来。每一秒的时间可能已经一早由上帝决定或安排(宿命论),我们就像是电影的演出者,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不能扭转或改变。

心理学角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生理时钟”,例如:有人觉得工作了一个上午,但其实只过了一两小时;玩乐了已经一天,但感觉只是一个上午。又例如有人睡觉了8小时,潜意识便会驱使你起床。这些都是大脑对时序、时距和时点的不同感知,所以时间是主观和人性化的,不同人对其意识程度和认知也有不同。

历史角度:时间就是不断无休的,也见证著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程,它有助我们了解现今世界的人类行为和经济社会体系,也帮助我们为未来奠定美好的根基,所以时间简而言之只有三个点,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上一秒所发生的事就已经是过去的一部分,而下一秒所发生的就是我们未见的事情,所以就是未来,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足以影响未来的发展。

时间可能不存在,因为它只是人类构思,为方便自己日常生活运作的东西,但实际上宇宙学是否有人类构思的“时间”,或者它是否真的与我们所想的“时间”完全一致,则不能确定(VCG图片)

哲学中的“时间”

过往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讨论关于“时间”所衍生的问题,如康德对“时间”的理论观和反驳:康德是结集理性和经验主义的哲学家,对德国后世的思想观有一定的影响力。根据《当代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一文,可见康德对“时间”的观点──“时间理论不应违反因果定律”,即时间的先后次序必须按照人类思维活动的形式进行,才符合哲学的逻辑思维。

为甚么“时间”会成为哲学一大难题?除了01哲学专栏作者郭世恒在《意识与时间:时间为甚么成为现象学的难题》中提出哲学家对“时间”存在的质疑外,关于它的理论也是违反哲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逻辑──因果定律。爱因斯坦可算是对研究“时间学”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它提出时间与空间并存,而空间和时间都是可变(flexible),时间更是相对,没有绝对,当物质超越光速时,便可以回到过去。这几点都是现时科学家研究“时间”的前提,但这个理论却违反了因果律。

如超越光速可超越时间的理论,换句话说,便是把“因”和“果”两者颠倒,先出现“果”,即现在,再出现“因”,因为我们的出现是结果,而过去是现在的因。若果我们相信可以回到过去,就是违反因果律,因此若依据最基本的哲学原则,相对论是不成立的。加上爱因斯坦认为时空(时间和空间)只是一种感觉的架构,是根据人所能认知的范围而采用的理论,即实际并不存在。

胡塞尔在甚么意义上说“时间是现象学最大的难题”?(注一)现象学在时间问题上有何拓展和遭遇甚么困难?透过时间问题,我们将会看到胡塞尔的现象学如何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后现象学运动中的反主体倾向。(链接)

如果某人喝了有毒的咖啡,到了50年后起了毒药的效用,于是50年后的某人回到50年前提醒某人不要喝,那么50年后的某人又如何能发生通知?

──“咖啡悖论”

如果时光机可以穿越未来,未来应该是甚么环境?已经存在新科技的城市?那就是说,未来已经是预定?如果未预定,未来只是空白一片,不存在任何物质?

──“预定悖论”

可是,近年亦有很多声称是穿越时空的故事,其中一个最广为熟悉的时空旅行故事出现在1941年一幅拍摄在加拿大的照片,当时一位男士,其衣著与身上配带的电子器材都不合乎当代的时代背景,被怀疑是其中一个时空旅行者。再比如“曼德拉效应”,这种阴谋论相信时空旅行者会穿越时空改变历史,使得人们曾经深信的共同集体记亿在现实中没未发生。,科学界亦可证明穿越时间在理论上是可行,让人质疑“因果律”是否解释所有现象的最客观的方法。早在18世纪,主张怀疑主义的休谟已经在《人性论》中对因果律提出质疑,也是著名的“因果问题”:

1.“我们怎样说服自己,每一个存在的东西也有一个原因,而且是必然导致事件的因?”

2.“为甚么所有特定的因都会导致特定的果?”

休谟如是延伸解说这两条问题:从《人类理解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此书的内容是建基于《人性论》,然后作改写)中,他解释因果定律是从经验中所建立,凡所有事的结果都必然有原因,但质疑由“经验所得”的基础是甚么?“经验所得”并非理性讨论的结果,亦不能证明所有事情都必然是跟从因果定律而行。

如果有一样东西没有因而直接出现果,因果律就不是永恒定律。即使因果律是现时分析事情的最客观方法之一,但仍然无法完全解释所有的现象。从神学中,世界万物都是由一位绝对真理的上帝而创造的,所以我们存在的因理应是上帝,但这位上帝又是从何而来呢?圣经说:“上帝是自有永有”,即是上帝是没有因,也没有果的,但套入因果律的说法,这是不合理和犯上了逻辑缪误。同样地,科学探讨的宇宙大爆炸是由一个点(宇宙奇点)释放能量,但这个点是从何而来?为甚么无缘无故在一个空间里有一个点,至今仍未找到这个点的因。

最重要的是,人类构思“时间”的本身已经存在因果矛盾。“逝去的时间叫过去,但过去如何存在(它已经逝去),未到的时间叫将来,但未来如何存在(它还未到)”,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如是说。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时间只是一种强烈的幻想”。不少哲学家,甚至科学家,也反对“时间”(人类构思的运作模式)是存在。一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英国哲学家 McTaggart, J.,发表一篇名为“The Unreality of Time”的文章,他表示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即时间存在,而且时间的理论本身存在矛盾。

“This is merely subjective. It may be the case that the distinction introduced among positions in time by the A series ── the distinction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is simply a constant illusion of our minds, and that the real nature of time only contains the distinction of the B series --the distinction of earlier and later.”

── “The Unreality of Time”

时间一直是哲学甚至人类知识中一个深奥的难题,古希腊哲学家已经对时间作出过很多不同的解释,由柏拉图之视时间为对永恒的模仿,到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定义为计算前后运动之数,都展现了时间的某些面相。然而把时间问题最清晰地形构出来而成为一个哲学难题者,当算古罗马时期的神学哲学家奥古斯丁。他对时间问题的形构直接显示了时间问题的核心和深度。(链接)

时间是主观性,而且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没有实质的区分,如果他们都不能有实际区分,但有存在的本质的,时间也不可能存在,只会变成固有的错觉。也有解释说:“时间”只是方便人类沟通的用语,真实并不存在“时间”,也许大体上只可以称之为一个空间里的进程,而在空间里并没有绝对或相对时间的概念。

结语

穿越时间到过去和未来是人类由古至今梦寐而求的想法,早在朝代更替时代的中国开始,人类已有“追溯祖先”的思想,希望知道祖先伟大的功绩。而及至现代漫画或小说,如藤子.F.不二雄绘画的《多啦A梦》和H.G Well的Time Machine小说,都是经典名著之一,为人所识。我们可以如何找到“时间”的真理和答案?就是透过理性的分析,和研究,加上个人的经验和智慧,成为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