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电影节】 《狂兽》导演李子俊由场务做起:不要怕蚀底
如果要说香港电影圈最需要的资源,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是人才。香港院校的电影相关学系本身不算多,每年毕业生偏少,而且毕业后亦未必投入电影圈,即使投入了又可能很快北望神州。因此,培养新血成了业界当务之急。“亚洲电影大奖学院”近年开始让一些电影系学生参与亚洲部份大型影展,譬如去年到了台北金马影展,而今年则是继2015年后,亚洲电影大奖再度带学生到釜山国际电影节观摩与交流,扩阔他们对电影的眼光。
今年《香港01》与亚洲电影大奖学院合作,请来刚在釜山举行世界首映的《狂兽》导演李子俊及两位被选中的学生对谈,两位学生分别是来自香港演艺学院主修电影电视的Christy,与来自香港浸会大学主修电影的Keita。李导演把自身经验分享予两位电影界后辈。三人对话彷佛一见如故,李导演自然也倾囊相授,把多年实战经历尽量灌输给两位学生。
“红裤仔”出身 由低做起
李导演本身是“红裤仔”出身,没有接受过电影方面的学院式教育,由低做起,慢慢循实战途径一步一步向上爬,走到现在当上导演一职,过程毫不容易。那么,李导演又觉得学院派与红裤仔有甚么不同?“(红裤仔)的路比较艰难,但会学到很多,令你开始了解制作一套电影的过程到底是怎样。但相对而言,红裤仔创作上的思考能力会逊于学院派,两者形成相反,一种重制作而欠创作,另一种则有创作却缺乏实际制作经验。但我觉得,两者的终点是殊途同归。”但问到李导若可再选会走哪一条路时,他意外地选了学院派,原因是由低做起,转型会较难,但他同时表示,制作给了他很多宝贵经验和认识了很多不同的人,包括他的多位“师父”。
处处遇恩师
当李导演还是一名场务时,他的师父麦兆辉就告诫他:“一定要记得叫人的名字。”他解释:“不可以叫道具助理做道具,而要叫人全名。如此一来,对方会感觉到你的尊重,才会对你有相应的尊重。”这种道理好像很显浅,但并非每个职场人士都会实行。除了麦兆辉外,还有很多导演都对李子俊有一定影响。包括尔冬升及庄文强,都是李子俊的“恩师”。“我一入行就是跟尔冬升,是他令我明白甚么是电影制作;而刘伟强、庄文强与麦兆辉也一样,令我明白要尊重每个岗位的人。而且他们教会我,拍动作片时永远要安全至上,不应明知危险,为了画面好而硬做。郑保瑞则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导演。”现时身兼“香港电影副导演会”会长的李子俊,不就是在将师父所授的薪火相传给下一代吗?他透露,未来将会举办讲座甚至课程,让新一代更了解“副导演”的职责。
挨骂是常事
李导演席间向两位学生分享了不少有趣经历,例如“如何进入导演的思考领域?”不同导演有不同性格与风格,跟他们合作,每每要学习如何跟上他们的步伐,学习过程中少不免会被责骂。“以前被徐克导演闹过很多次,其中一次要拍摄海浪,因为拍海浪很难判定好不好,所以我回头望了徐导几次,希望他嗌cut,结果他没有。一直拍了差不多5分钟,我再回头,导演就开声:‘阿俊你做乜嘢呀?’(请自行补上粗口)这是个有趣的经历。”李导演把这些幽默的自身经验娓娓道来,其实是想告诉学生,初入行不要怕蚀底,被责骂是平常不过的事,重点是如何从中汲取经验。
借镜韩国拍摄技术
从场务、副导到导演,李子俊的电影之路,凭着一步步的汗水与努力慢慢建成。近年韩国电影的发展愈来愈繁盛,连香港人都开始对韩国电影有兴趣,甚至部份人趋之若鹜。他今次来到釜山,与一众韩国电影人交流,不知道他认为,韩片有甚么地方值得港人借镜呢?“其实拍《狂兽》时我都用到韩国的技术,也请了当地人帮忙拍摄,很多技术上的特效都需要借用到韩国人的技术,如船上打斗一幕,韩国技术可以令它有种360度郁动的感觉。香港与内地的业者未必能轻易做到这种效果,所以那一幕选择在韩国拍摄。”讲到尾,其实就是香港政府对电影业没有很多的支持,不少读完电影系的年轻一代都北上内地发展,致使香港电影专材一直匮乏。希望今次来到釜山国际电影节的学生,未来都可以为港产片出一分力!相信李导演也感受到他们对电影的热诚与认真,才会滔滔不绝向他们教授自己十多年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