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传统武术——跆跟
跆跟,又叫托肩,古称脚戏,韩文为택견(音:Taekkyeo),普遍被认为是韩国国技跆拳道的其中一个前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韩国仅有小量跆跟传人。跆跟的最大特征是不断以看似舞蹈的手部动作与步法扰乱对方焦点,同时找出机会再作出攻击,脚法快速轻盈。跆跟强调精神修养和关怀的精神,比试多旨在互相切磋。
有关跆跟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朝鲜三国时期的高句丽古墓壁画,可见跆跟是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武术。在高句丽时期,跆跟是官兵考试时的其中一个项目。后来受高丽王朝重视的军事组织“花郎道”也引入跆跟的技巧,令跆跟得以迅速发展。
一直到十四世纪的朝鲜时期,跆跟更成为民间的竞技性娱乐活动,从朝鲜古代风俗画“大快图”可见,画上方的两名男子在比试韩式摔跤,而下方两人则在比试跆跟,四周有文人雅士、平民百姓驻足观赏。朝鲜王朝后期李圣之所著的《才物谱》(1798)中有记载“卞,手搏为卞,角力为武,若今之탁견”(注:탁견指跆跟)。
可惜到了日治时期的朝鲜半岛,当局为打压文化发展,全面禁止跆跟活动,令跆跟一度面临失传。一直到1970年代,跆跟传人申汉胜对跆跟的二十至三十个招式做了系统化的分析和整理,最后形成八十多种基本动作,又致力推广跆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再次令跆跟得以有系统地承传。
跆跟强调不断舞动手部,全身维持流动、圆润的线条,看上去好像农乐祭祀庆典的舞蹈,手掌摊平以防守对方的攻击,并注重利用对方的弱点或借助对方之力反击并使其摔倒,再加上结合舞蹈韵律、音乐、游戏的元素,比试过程气氛轻松、和谐,极富艺术性。
跆跟的攻击部位以额头、腰侧、大腿、肩膀为主,攻击一方以手掌和脚掌等较柔软的地方进行攻击,所以攻击都是点到即止,若向对方使出摔技,也会同时轻托对手,使其不至于重摔于地上。在跆跟比赛中,一概禁止攻击对方要害及作出具杀伤力的攻击,否则作犯规论。
(图片撷取自:YouTube)
跆跟的基本动作有“原品”,即双脚与双肩齐宽的姿势,还有“品步”,即从“原品”中提出一脚于前或后,呈三角形状。“品”是取其字形的三角意思,因此跆跟的步法又叫三角步法。透过三角步法,配合双手模仿雀鸟拍翼的动作前后走动,组合进可攻、退可守的不同招式,例如拍翼动作可配合时机抓住对方进攻的腿部作防守,再反击。
跆跟的脚技包括旋踢、回旋踢、跳踢、双手著地支撑身体的旋转踢、脚底踢等等。使用摔技时,进击一方踏出一脚于对方的三角阵中间,便于转移重心,把对方摔倒。跆跟这种古武术成功保存了韩国的传统文化,练习跆跟可以训练到爆发力、耐力、身体协调,柔韧性和轻盈敏捷的身手,适合男女老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