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图辑】劈竹、搭架、扎草 禾秆蜕变“非遗”薄扶林村巨龙

撰文: 邓丽婷
出版:更新:

圆月中秋,敲响锣鼓,蟠龙起舞。龙珠引领,火龙穿梭薄扶林村横街窄巷,为村民消灾祈福,最后“龙归沧海”。30米长的火龙,由零到翩翩,在香火光影中跃动,一切由竹枝及塱原稻草撑起。竹寓意人正直不阿,禾代表中国人的根。薄扶林村这项逾百年历史的传统节庆活动,今年八月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火龙紥作师傅吴江干说:“希望一代传一代……(舞火龙文化)有生命㗎,唔系所有嘢都系博物馆睇到,系图书馆见到,人传人最紧要。”撰文:邓丽婷摄影:黄伟民、李泽彤、邓丽婷、蔡正邦

中秋夜,蟠龙起舞,穿梭薄扶林村大街小巷。(黄伟民摄)
村民事前为火龙插上香枝祈福。(黄伟民摄)
迎月日,薄扶林村先作村内预演。(黄伟民摄)
拜过神后,小火龙出发穿梭于各家各户,叩头送福,村民则封利是求个意头。(李泽彤摄)
火龙虽小,插上线香“火力”依然十足,熏得途人眼水直流。(黄伟民摄)
薄扶林村舞火龙有逾百年历史,今年8月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伟民摄)
火龙由无到有,一切由选用较坚韧的油竹著手,经过杜虫等处理后,再劈竹、搭架成龙头。(邓丽婷摄)
然后捆上稻草。(邓丽婷摄)
义工及村民逐点掺入对折的稻草加厚龙身。(邓丽婷摄)
前年起,长春社“禾.花.雀.塱原生态农社”将收割后、晒好的禾秆草交薄扶林村,作中秋节火龙紥作之用。(邓丽婷摄)
收割后的禾稻在田间晒干。(蔡正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