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或怎样阅读一个文本(上)
作者:[美]万百安
译者:王立秋
按:
如何阅读中国哲学的文本?西方学者如何介入研究中国思想?这篇文章从西方读者的视角出发,藉诠释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如何阅读一个文本。作者提醒我们,要关注作品中不同主张之间的关联,也要对自己的阅读预想时刻保持意识和质疑。作者万百安(Bryan W. Van Norden, 1962- )是美国学者,斯坦福大学博士,现任瓦萨尔大学哲学系兼中国与日本研究部教授,2014年任武汉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本文译自Bryan W.Van Norden,”Hermeneutics, or How to Read a Text”, in Van Norden,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2011, Appendix A, pp. 224-235.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
——朱熹
(朱熹所注孔子之《论语》。因为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诠释迴圈”,像朱熹注这样的文本评注,是必需的。)
1. 信与疑
诠释学是关于如何理解文本的理论。诠释学是必要且重要的,因为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复杂的文化因素。比如说,在活版印刷术发明(先是在中国,十一世纪,继而在欧洲,十五世纪)之前,著作必需靠手抄。抄写极耗人力,故书稀有而昂贵。然而,随著印刷术的发明,书可以大规模生产了,所以它们也就变得廉价且更可为人所用。这改变了社会中的许多事情,包括我们阅读的方式。在书籍大规模生产之前,人们读得精;他们唯读一些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书,并且他们慢慢地、细致地、反复地阅读这些书。如今,按预期来看,我们读得更泛,但结果,我们读许多不同的书,但只过一遍,或只瞄一眼。从许多方面来说,这是好事。书籍丰富促使了知识与读写能力的增长。而且,坦率地说,(如今)大多数书,至多也只值得读一遍。正如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的那样:
一些书尝尝就好,一些书可以整本地吞下去,只有少数的书值得咀嚼和消化;也就是说,有些书读一部分就好;另一些书可通读,但不必细究;只有少数的书要完整地读,要勤勉而专注地读。
泛读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可能会因此习惯于随意地快速流览,以至于忘记了在有需要的时候慢下来。在本书中,我们考察的思想家都属于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只有细致而反复地阅读他们,我们才能体会到他们所说之话的深度。所以,诠释学可以教给我们的第一课,是我们应该“完整、勤勉且专注地”阅读和重读经典文本。
只有细致而反复地阅读他们,我们才能体会到他们所说之话的深度。所以,诠释学可以教给我们的第一课,是我们应该“完整、勤勉且专注地”阅读和重读经典文本。(VCG图片)
宽泛地说,诠释学的进路有二:疑之诠释与信之诠释。此间的区分用一个例子便足以说明。亚瑟·柯南·道尔爵士是一名医生和理性的、最伟大的文学范式之一《福尔摩斯》的作者。然而,他也是招魂术的狂热爱好者。我们应该如何诠释道尔的这个主张——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诸如通灵板、降神会和灵媒那样的招魂实践来与死者交流——呢?
道尔是著名的美国逃脱大师和魔术师哈里·胡迪尼的朋友。胡迪尼检验过道尔证明他对招魂术的信念的证据。灵媒对道尔说了许多关于他死去亲戚的事实。此外,道尔也注意到,在降神会上,一些东西飘浮了起来。道尔说,若没有灵体的帮助,这些事情是不可能的。胡迪尼答复说,声称与死者交流的人可能使用了舞台魔术师所用的“冷读术”,这种技术看起来在报告新资讯,但实际上只是一种从观众那里探引资讯的手段。类似地,在降神会上(在会上参与者会被要求在黑暗中静坐)物体的运动也很容易解释,用线来操作,或者由灵媒的同伙来协助即可。道尔坚决不相信胡迪尼的解释,至死也依然坚信招魂术。
尽管不同意道尔,但在诠释道尔所声称的事情的时候,胡迪尼还是使用了信之诠释。在信之诠释(也称为还原诠释),我们考察的是支持某人主张之合理性的辩护。考察他对于这些主张,所给出的证据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些主张说得过去?支持这些主张的论证是什么?简而言之,信之诠释问的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认为他所声称的事情是真的?”正如道尔和胡迪尼的例子说明的那样,使用信之诠释并不要求我们同意我们诠释的那个人或文本——信之诠释并非出于盲信的诠释。不过,信之诠释会把文本当作真理的候选人来严肃对待。
道尔与招魂术的故事不止于此。他的儿子、他的兄弟、他的两个姐夫和两个侄子在一战期间去世之后,道尔陷入了严重的抑郁。在战后,他对招魂术的兴趣也大大增长。他相信降神会证明死后生命的存在并允许生者与死者交流,这一信念帮助他走出抑郁。结果,看起来,道尔之所以如此坚信招魂(哪怕有充分的证据证伪它),可能是因为在他的家人死去之后,是招魂术,给了他心理上的安慰。
我刚刚给出的对道尔信念的解释就用了疑之诠释。在使用疑之诠释的时候,我们寻找的解释是,为什么一个人会提出这样的主张(这些主张本身就割裂了自己与真理的联系,亦即这样的主张不可能是真的)。疑之诠释最著名的践行者有马克思、尼采、佛洛依德和傅柯。比如说,马克思主张,哲学家之所以做出支持私有产权的论证不是因为“有这样的权利”这件事情是真的,也不是因为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它,而是因为相信“有这样的权利”的信念,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尼采和傅柯都试图从人类表达权力的方式之角度来解释个体的行动、理论和社会制度。所以,尽管像柏拉图那样的哲学家声称自己从事的是无涉利益、追求客观真理的研究,但(尼采指出)实际上,他们是把哲学论证当作控制他人、使他人沉默的工具来使用。“词”是哲学家用来替代拳头的武器。想想今天法庭上或政治辩论中人们怎样使用论证,你就理解尼采要说的意思了。总的来说,疑之诠释问的是,提出一个主张并使某人相信这个主张,是如何服务于一个人的隐秘利益(如财富、权力或仅仅是心理上的安慰)。
信之诠释考虑的是一个文本是否为真或是否可以得到合理的辩护,而疑之诠释考察的,则是创作一个不必然为真、不必然合乎情理的文本的隐藏动机。大多数人偏好一种诠释风格多于另一种。当总统发表支持新法或新政策的演说时,你关注的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他的提议是否有正当理由吗?你会去检查是否有证据支援他说的话吗?你关心他提倡的东西的伦理价值以及你是否共用那些价值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很可能偏好信之诠释。或者,你关注的是总统演说的可能的政治动机?他发表这个演说是为了确保得到选民和他自己的政党的政客的支援——因为要使他立的法得到通过,他需要这些人的支援——吗?还是说,总统要争取中间选民,因为他即将面临自己的连任选举,或想要在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帮助他所属政党的议会候选人?疑之诠释问的,就是这些问题。
无论你偏好或习惯哪种诠释,实际上,这两种阐释我们都需要。否认人们经常出于对权力、财富和心理安慰的隐秘需要而通过法律、写书甚至创作艺术作品是天真的。然而,要避免使用信之诠释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每一次我们使用疑之诠释,我们都在假定信之诠释。比如说,当尼采说,哲学论证实际上的动机是对他人施行权力的欲望之时,他也是想让我们严肃对待他所给出的、支持其主张之真理的论证。换言之,尼采想让我们用信之诠释来诠释他。一切哲学的观点都有对信之诠释的需要——甚至那些本身即是疑之诠释的立场也不例外。
在作为一个学术学科的哲学中,信之诠释比疑之诠释更常用。在其他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中,在诠释他人时疑之诠释用得更多。在本书中我主要使用的还是信之诠释。
一切哲学的观点都有对信之诠释的需要——甚至那些本身即是疑之诠释的立场也不例外。(VCG图片)
信之诠释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诠释迴圈”。实际上,诠释迴圈有两种。一种内在于文本之中,另一种则是在文本与读者之间。为理解文本内的诠释迴圈,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与被认为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论语》的第一段话。《论语》的第一篇第一节(即1.1)是这样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指的是孔子本人)。那么,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一眼看上去,这段话要传达的资讯看起来是:学习是快乐的。
孔子被认为是一位启发人的重要思想家。这样的思想家要告诉你的竟然是像“学习是快乐的”那样的平凡之事,这很可能有点令人失望。但如果一个文本,数个世纪以来都一直被认为是一部深刻的、启迪人心的作品,那么,它的吸引力,很可能是有充分理由的。继续读,继续提问,直到你看到这里的要害。
体悟1.1的关键是要理解孔子所说的“学”和“习”的意思是什么。想想他在1.14中是怎么说的吧:“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当我们在1.14的语境中遇到1.1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对孔子来说,学,不是纯粹理论的东西(就像纯数学那样),也不是技术的、非道德的东西(如工程)。学的意思是,学做一个更好的人。(注释一)
放到语境中去读的话,1.1看起来就更有趣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只是一个书虫或冷门知识爱好者。相反,他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想鼓励别人也做同样的事情。当我们把1.1拿来和17.2比较的时候,我们甚至还能学到更多的,关于1.1的东西。在17.2中,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1.1告诉我们,要变成一个更好的人,首先你要“学”,然后你要“习”你学到的东西,而17.2则指出,这个习改变(或至少增补)了人性。人性是什么样子的?不幸的是,除在17.2里外,孔子并没有明确说过这个主题。(的确,他的一名弟子也叹息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5.13]。)然而,他的确说过一些看起来隐含某种人性观的话。比如说,孔子衷心认同一名弟子把做一个更好的人的修养功夫比作玉器加工的切磋、琢磨工作(1.15)。像这样的段落表明,孔子相信人性一开始是抵制美德的,所以要做一个更好的人,需要长时间的“习”。
这个学和习不等于死记硬背或盲从。孔子明确表示过,他对没有准备好下功夫去思考的弟子没有兴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7.8)。尽管这个“愤”和“悱”是极富挑战性的,1.1提醒我们,最终,人们会发现这个学和习从根本上说是“不亦说乎”的。
所有这一切与诠释学有什么关系呢?一眼看上去,1.1就像是给儿童看的教育卡通结尾处出现的那种令人厌烦的故事寓意。但一旦我们理解它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就会看到,它实际上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陈述,这个陈述涉及伦理、人性和教育心理学。你可以不同意它,但你不能说它微不足道。
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依据文本中的其他段落来阅读《论语》1,1,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它——说明了在文本内部运作的那种诠释迴圈。为理解文本中的一个句子,你必须理解它与同一文本中的其他句子有何联系。对你一开始读的句子来说如此,对你参照的其他句子中的每一句来说也如此。换言之,我从我想要理解的句子S1开始。只有通过看出它与其他句子,比如说S2的联系,我才能做到这点。而只有借助S3我才能理解S2,只有借助S4我才能理解S3。等等等……这个过程会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我最终借助S1理解了Sx。对文本里的词来说也如此。但我们是通过词出现的句子来理解词的意思的。
因为有诠释迴圈,所以,在诠释一个文本的时候,确定的基础是绝对不存在的。一切都有待提问。也没有任何方法能保证(通过它我们可以得到)那唯一一种正确的诠释。没有最好的诠释,只有少数好的诠释,和许多肤浅的、似是而非的诠释。
(左图所示的是文本内的诠释迴圈,要理解S1我们需要求助于S2,要理解S2我们又要求助于S3……直到我们遇到需要求助S1的那个Sx。右图所示的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诠释迴圈:读者把预想带入文本,在这些预想不能解释文本的时候,读者反过来质疑自己的预想[既是关于文本意义的预想,又是关于普遍而言的世界的预想])
注释:
注释一:习也有伦理的目的,这方面亦见1.7,6.3,7.3和7.17;以及13.4,13.5和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