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音乐篇】潘迪华87岁仍有梦想:我不会停下来  

撰文: 黎伟麟
出版:更新:

撰文:黎伟麟香港乐坛仅存传奇人物潘迪华,7月书展前推出了自传《梦.路.潘迪华》。作风低调的潘姐姐一直没有做宣传,《香港01》独家专访这位旧上海的贵族,跟她畅谈如何慧眼识顾嘉𪸩、黄沾,投资《白娘娘》音乐剧失败后的悲喜,以及87岁仍不愿停步追梦,誓在香港文化史上留名。

潘迪华6月时推出自传,上月出席金阅奖活动,与一众出书的明星同台,精神甚佳。(Rebecca Pan 潘迪华 Facebook)

对不少读者而言,潘迪华早已不只是一个时代曲歌手。虽然如她所言,她也许不曾是最红、唱得最好的一位,但她在文化艺术圈的地位,却有如神级教母,黄耀明、陈奕迅、林一峰无不争相与她合作。潘姐姐发掘了很多人才,包括当年仍未广为人识时的顾嘉𪸩和黄沾。“身为职业歌星的我有非常好的眼光和远见。1962年,顾嘉𪸩在波士顿Berklee College of Music获取奖学金进修Big Band音乐课程。他有家庭负担,挨得很辛苦,我出资让他从波士顿飞去伦敦,为准备创作音乐剧做资料搜集,补贴帮助家用。我们花了3个月观赏及吸收各类音乐剧。”1970年代初的顾嘉𪸩仍是努力前程的小伙子,现在已是万人景仰的流行音乐大师,但其才华早在《白娘娘》锋芒初露。为了白蛇与许仙的连场歌舞和爱情神话,本来潘姐姐还希望𪸩哥写得更精致高深,但𪸩哥因应听众程度和演奏者及歌唱者的能力,调整成现在的模样。在香港当时环境而言已算上乘,但潘姐姐仍觉未达世界水平,可见其“奄尖”。

1972年,潘迪华自资制作中文音乐剧《白娘娘》,虽然票房失利,但嬴得了艺术地位,连李小龙也与妻子来捧场。(受访者提供)

好火气的她踫上大情大性的他

“当年的文化人说,潘迪华是不同的,她见过世面。”因为潘姐姐1960年代长期在西方社会演出,感染了准时工作的习惯,回到香港后她对于本地创作人甩稿的陋习有点不满,鬼才填词人黄沾更为此“妈叉”她。“阿𪸩一早写好曲,我们习惯早一点收稿,而且我想曲词同步。我嫌他不到死线不交货,他用粗口骂我呢。”潘姐姐年轻时好火气,但黄沾也是性情中人,当然没有影响日后二人的友谊。“《白娘娘》之前,他在广告公司写广告歌,朋友介绍他给我。他写词好到肉,我尝试用他。结果他写得非常好!”《白娘娘》歌曲《爱你变成害你》大获好评,黄沾遂开始填词生涯,与顾嘉𪸩组成𪸩黄组合,写下无数名曲。但要见识顾嘉𪸩最高深的功夫,必须要听《白娘娘》。

传统中国爱情神话《白蛇传》得到潘迪华现代化,变成一套中西合壁的原创音乐剧。(受访者提供)

投入每首歌曲 唱出喜怒哀乐

谈起获大众喜爱的《爱你变成害你》,潘姐姐说这首歌并非她的至爱,只是作品容易入耳。绝不作品味妥协的性格,令潘姐姐从未广受大众欢迎,但深明自己长短处的她,另辟蹊径展开了不一样的音乐路。“说了十多年的自传,最近终于写成,朋友读了很喜欢,叫我再写。妈妈和儿子离世时我好伤心,写回忆时难免落泪,不想再写了。唱歌也是一样,我是用感情带动歌唱,唱的是故事,不是念歌词。”曾经有成熟的歌迷跟潘迪华说,她的声线未必是最靓的,甚至有时会出错走板,但她的歌声能唱进人的心坎里去。因为她将情感投入每首歌曲,唱出人间喜怒哀乐。“早前曾有中央电视台记者访问我,本来谈得很高兴,那记者提到内地歌星如今突飞猛进。我说,不错,可惜多数是copy(摹倣),每个人都这样唱,每一句歌词都安排好每个‘动作’,并非从心出发,是机械式演绎,而且非常夸张。试问人唱歌怎可能每次都一样?那位记者面色都变了,非常无瘾。”

2004年的《我的路》big band唱片,是潘姐姐得意之作,74岁仍然唱得很好。(受访者提供)

重新发行《我的路》前一天叫停

潘姐姐对Big Band音乐情有独钟,除因为自小听Big Band伴奏的上海时代曲外,其实尚有另一个原因的。“自己的声线不是最好,所以我用Big Band来支持,效果会更圆融,我最重视就是编曲。”2004年,潘姐姐灌录了《我的路》Big Band唱片,重唱上海经典歌曲,乐队班底强劲,全是菲律宾人。编曲方面除了菲律宾籍名师Roel Garcia和Joel Villianueva外,还聘请了Ted Lo,并重用Johnny Yim及Edward Chan等香港年青作曲人参与,以及最近离世的录音大师曾景祥把舵全程现场录音。潘姐姐和Kinson因此结缘,成为了音乐知己。《我的路》断市多年,不少乐迷渴求,为什么潘姐姐不重新发行呢?“几年前想re-issue,发行前一天我才见到包装设计。我觉得做得不够漂亮,马上叫停了,浪费了好几万元。唔够理想,我宁愿不出,免得丢脸。”潘姐姐对质素的坚持,教一众后辈汗颜。

《我的路》唱片班底甚强,乐队全是菲律宾乐师,亦有本地杰出音乐人。(受访者提供)
1963年,潘迪华担任爵士巨星Louis Armstrong香港演唱会表演嘉宾。(《梦.路.潘迪华》)

《白娘娘》是香港精致文化代表

1963年,香港大会堂开幕,爵士巨星Louis Armstrong来港作演唱,潘姐姐有幸担任表演嘉宾。潘姐姐希望献唱既有中国情调又有英文歌词的《第二春/Ding Dong Song》表现中华民族身份,可是当时日本文化在美国兴盛,主办方面要求她唱《Cho-Cho San》(长崎の蝶々さん)。她妥协了,结果获得一致好评,但自己却患得患失。“后来我想通了,如果要红一点,其实要更多的compromise,但我以后都不妥协了。在香港,我不是一个唱得最好的歌星,但别人尊重的是我的精神。”最近,“好香港好香港”在各个创意界别选出精英作品作展览,潘姐姐成为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正是这种不向市场妥协的精神,令她走上神级地位。

今次“好香港好香港”的展览,潘姐姐认为只反映香港草根一面,而中产、优雅的另一面未被展现。“二战前后,上海开始有中国原创的流行音乐,这群音乐人不是揾两餐,非常投入,有很多精品。上海时代曲在1949年后,全靠香港延续了它的生命。到1970年代,广东流行歌曲发展许冠杰的原创作品。我个人认为,《白娘娘》音乐剧是香港精致文化的代表,虽然还有改善的空间,但它毕竟是首部原创中文音乐剧,走出第一步。”1980年代以后,潘姐姐欣赏陈百强、许冠杰、Beyond等人,但她慨叹我们的原创佳作实在太少。“中国、香港的文化要出口到外国去,要更精致化。艺术文化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做得更好。若是太着重速度,就变得没有深度,也就永远不可能追上世界水平。”

潘迪华指她一直走文化路线,与一众文人都是好友,包括小思、迈克、张敏仪,自传中更披露琼瑶也是她的老友。(受访者提供)

蔡琴能够传承上海时代曲

问及她认为哪些歌星能够传承上海时代曲,她说︰“大部分都唱唔返那种味道,初时我觉得蔡琴也是一般,她的声线很好,但没有感情,后来改善了。有腔调有韵味,亦有自己风格。”说到今天的音乐,她叹息︰“以前我们幸运,可以真的想很久才做一步。如今做创作,是市场兴什么就要做什么,只得跟随。”《白娘娘》的音乐能够经历45年洗礼而不减它的光华,自然是有原因的。潘迪华带点腼腆地说︰“其实我还有一个梦想,我已经87岁仲有梦想,不可思议吧。这是关于《白娘娘》的,具体的idea还不能说,但我不会停下来。如果做到,是可以让大家一直记着《白娘娘》,也可影响后世的。”

事实上,潘姐姐的音乐种子早已散播。 At17、My Little Airport、The Pancakes等独立音乐人都是她的粉丝,当年中曲西词亦中亦西的风格也影响了无数音乐人。她的名字将永远存在中国流行音乐史。

2011年,潘姐姐的演唱会中也有加入一段《白娘娘》,由官恩娜扮白素素。(《梦.路.潘迪华》)
今年年中,潘姐姐推出《白娘娘》45周年纪念版黑胶唱片,请来口琴手李俊乐表演剧中作品,希望以不同方式把《白娘娘》流传后世。(Rebecca Pan 潘迪华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