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乔疑虐儿】中心回应:孩子性格反叛要更严厉 专家指互信已失

撰文: 梁蔚澄 李欣愉
出版:更新:

今日一段疑似虐儿片段在WhatsApp群组中疯传,片段为柏乔教育的幼儿班上课情况,一位导师因小朋友反叛而扯起小朋友的衣服及用手指笃她的头部,而小朋友则不停哭泣。不少家长及网民回应事年“好变态”、“好过份”,中心则发声名指“小朋友性格非常反叛,我们要更严厉”,专家指出这样的行为已令导师及学生之间失去互信,亦会影响小朋友的日后发展。

疑似虐儿片段连环图:

+37
柏桥教育在其Facebook回应事件。(柏桥教育Facebook截图)

导师扯衫、笃头 教育中心:大家不了解老师

柏乔教育提供18个月至3岁学前幼儿班,并有五感及左右脑发展课程,是次片段为约两岁的幼儿班,教育中心在专页发声明,承认片段是他们中心的情况,并指出他们_是“预留空间俾家长拍摄,就是提高透明度,对得起学生,家长”,并“承认我们中心是严厉的……非常唔明白为何她第一堂要拍片流出。”她们称“非常欢迎大家亲自来观堂。”她们并指出“绝对对得起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到来的都是思想一致的家长。”

网民及家长回应:

社工:她们以为压制小朋友就是成功

社工Natalie认为导师的行为不恰当,如果孩子做出“反叛”行为,而导师这样拉扯及笃头,根本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试想想,如小朋友真的扭计,只是以责骂及拉扯的方式对待,然后小朋友就在一旁哭泣,结果如何?结果是什么也没处理便放学。”而导师以压制作处理手段,很可能是因为过往以这样的方法成功令“反叛”孩子“变乖”,认为这就代表成功,才会继续采用此方案。

(VCG)

其实这样的处理,可能会使小朋友负面情绪压抑,然后转化为另一些不恰当行为出现。又有一些孩子,当下就会直接作出愈来愈强的反抗行为。如上述所言,导师根本没处理孩子真正面对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二人的互信已失,因为没有人会信任一个动手打自己的人。中心指孩子的“性格反叛”,社工Natalie强调,导师眼中的“反叛”,有可能是因为不了解小朋友的情况及无充分的沟通下,而得出的一种偏见而已。若用心了解孩子所需,就可循孩子需要沟通解决。

Natalie指,如果小朋友做了一些行为,大人认为不恰当,可先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并和平沟通。例如当看见孩子动手打人,了解后发现原来孩子是想向别人打招呼,便可解释给孩子听,打招呼可以用挥手或说声Hello等方法表达,并不是用手拍对方,同时亦向孩子解释,拍打对方会令别人感到痛楚,是不恰当行为。当孩子感到自己需要被明白,而且有替代方法满足需要,很多时候孩子就会停止不当行为。

(VCG)

精神科专科医生:两岁的孩子并不存在曳或不曳

慈善组织维乐天联席主席、精神科专科医生林美玲指出小朋友有不同的性格,应以不同的方法处理,如果小朋友扭计,首先要让孩子冷静下来,如划一个冷静圈或冷静阁,并有耐性地告诉她做了什么影响别人或不当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其实两岁的孩子并不不存在曳或不曳的问题,导师应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例如是否身体不适?当日太早起床?课堂活动有些改动,可能是转了带她去洗手间的老师,令她不适应而哭泣?以上等等可能性,老师应了解孩子的问题后,有耐性地处理。

她指出导师的处理方法无助解决问题,对两岁的孩子而言,小朋友亦难以理解老师责骂或如此对待的理由。孩子接收太多负面情绪会影响其自信心及自我价值,而片段中有太多的拉扯,这样的暴力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亦有可能令小朋友觉得只要用暴力便可解决问题。

幼儿叛逆行为的应对:

在需要干预孩子时,避免使用"No",以免培养对抗情绪。当孩子想,而你不想的时候......

(此为社工Natalie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