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叫停ICO.来稿】比特币和ICO,为何全球市场如此“狂热”?

撰文: 投稿
出版:更新:

文:黄俊瑯(Bitcoin.hk理事、区块链创业者、新思维副主席)

九月四日,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的七大部委就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的代币发行融资模式,共同发表一份名为“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一刀切”地要求内地一系列平台和正进行的项目暂停运作有关活动和和投资者进行退款。另外,公告公布后,比特币和在中国发行的相关货币全线下跌,比特币由周末的5000美金水平跌至4400美金水平,而一些内地团队发行的货币如“NEO”急跌23%,而另一个有名货币“量子链”亦急跌28%。

甚么是区块链(BlockChain)?又甚么是“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

在谈到中国以至世界各地对ICO的反应前,相信很多读者对区块链和“首次代币发行”这些概念都有点陌生。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跳过第三者和中间人的一个系统。试想想,如果今天我们要进行交易或转账到朋友的户口,我们要透过第三方机构如银行转户,当中可能有手续费或行政费;如果我们要与生意伙伴进行交易的话,我们可能要透过律师撰写合约,有甚么问题就对簿公堂。但是,如果我们使用“区块链技术”的话,便可以免却了中间的费用,又或不用打官司。因为“区块链网络”就是透过程式代码,建立分布式分类帐(distributed ledger),达成“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和无法被窜改资料的好处,而众所周知的“比特币”,正正是利用这个技术建立的货币。而“区块链”的应用已开始被应用于非金融领域,例如NASDAQ采用此技术打造新的交易平台;而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亦在2016-17年度的财政预算案演辞中指出,

政府会鼓励业界和相关机构,探讨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在金融服务业的应用,发展其减少可疑交易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潜力。
公告公布后,比特币和在中国发行的相关货币全线下跌。(路透社)

那甚么是“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下称ICO)呢?ICO 相似现有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下称 IPO)的概念,IPO 是指利用发行股票,让投资者购入股票并为公司进行集资;而ICO则是发行虚拟货币为从事区块链相关业务的企业众筹集资。以以太币为例,便是在2014年透过ICO成功集资的项目,而今天以太币的价值仅次于比特币,市值约二百八十多亿美元。

为甚么投资者对ICO有炽热的反应?

而近月ICO在全球市场可用“狂热”来形容,根据数据,2014-2015年合共众筹额有4000至5000万美元,而2017年已接近18亿美元。单计中国,今年上半年的众筹额已逾 26 亿人民币,参与人数达200万人。更有广泛报导指,中国的“大妈”在炒金炒比特币后,再炒ICO。

为甚么ICO受众多的投资者欢迎?不外乎两个原因:未知的升值潜力和市场极度宽松。

第一,ICO项目拥有未知的升值潜力。区块链技术对于科技界别以外的人士来说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事情,而每一个ICO项目均以此作重点技术发展,而往往很多项目都是做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例如“去中心化的音乐平台”、“去中心化的CALL车平台”等,应有尽有。在今天腾讯和科网股的热潮社会中,很容易明白ICO的投资和潜力为甚么受欢迎。以上述提及过的内地项目“量子链”为例,它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商业应用的区块链,ICO 第一天最高价格为66.66,升了33倍;最夸张还有Stratis项目,一年内升了1500倍,甚至有升过538638%的例子。在市场炒卖的情况下,全球投资者因为各个未知升值潜力的货币而投资,可能会有著几千几万倍的升幅。

区块链是一个跳过第三者和中间人的一个系统。(视觉中国)

第二,市场极度宽松。区块链是一个透过网络和代码自动运作的技术,而这全新的应用在世界各地都没有严格的规管(有的说法是根本不能监管)。因此,投资者会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市场进行高风险投资,换取更高的利润。但不要误会,不是所有ICO项目都会有人投资和众筹成功,有很多的项目在平台上都无人问津,所以部分的投资者是对该项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究才决定是否“入货”,包括ICO白皮书、团队成员、项目前景等。

因为以上社会和市场情况,中央政府七个部委发出联合公告,“一刀切”暂停有关活动,而大部分ICO平台亦暂停运作,部分正在众筹的产品亦进行退款的程序。笔者在下一篇文章中,会与读者分析各国政府对ICO的政策和应对反应,和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和具体措施。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