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场一定跟公义过不去?

撰文: 阮颖娴
出版:更新:
从铜臭的角度出发,公义也重要,但一个令社会可以稳定发展的公义,和出于对理想追求之公义,定义可以不同。
阮颖娴
迈可・桑德尔教授(Michael Sandel)于中大演讲。(中大相片)

以讨论“公义”闻名于世的哈佛哲学家Michael Sandel来港引起扑飞潮,他的畅销书《钱买不到的东西:金钱与正义的攻防》道出市场的道德缺陷及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像往奉市场为神圣的经济学家脸上掴了一巴。

旁人以为经济学家只识讲钱,与公义毫无关系,那是错误的。公义的概念艰深,这里的讨论只采用坊间最笼统的理解。

经济学只是理解世界的工具,这个工具用来达到什么目标由人决定。就算一个国家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不见得不需要公义。若社会不能控诉豆腐渣工程,铅水无人处理无人赔偿,绝对会妨碍社会稳定发展。如果常有人冤屈下狱,恶人坏事做尽但逍遥法外,不见得这个社会能长治久安。

从铜臭的角度出发,公义也重要,但一个令社会可以稳定发展的公义,和出于对理想追求之公义,定义可以不同。公义本身是抽象的概念,概念需要制度实行,但有制度不等同有公义。

从人类福祉的角度出发,公义就更重要了。左派说到公义,必定会提及经济上的财富再分配。右派一般回应这会减少劳动诱因,官僚耗费资源,社会效率降低,但这不是绝对的。

首先,从效率的角度出发,社会低层活得太惨,易生动荡,一定的社会褔利可以当收买费,使社会和谐,所以富人也愿意。第二,普及教育令穷等人家的孩子都有机会发挥,令有天分的人不会错配到不适合的工作,对社会有莫大好处。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衡量选择时,会将社会不平等的因素计算在内。假设以下有两个选择:

一, 你在A世界住400呎,其他人住600呎;二, 你在B世界住300呎,其他人住200呎。

如果平等没有任何价值,答案应是住A世界,但原来也有不少人选择B世界。

经济学家Robert Frank说,原因可以是心理上的,也因为某些资源的分配,看的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看你有这个世界排名第几。公开拍卖只有头一名能投得拍卖品,申请工作聘书只会offer给最好的求职者。至于选男女朋友究竟是看你拥有多少,还是基于相对排名而定,留给读者自行思考。

因此,如果出发点是人的幸福,就必须考虑社会平等。社会并不需要也不能达至完全平等,要平等到甚么程度,是个拗到天昏地暗也不会完结的课题。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