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登登櫈】素人都靠得住?艺穗会All-In!百年木地板大改造

撰文: 谢欣慧
出版:更新:

你有珍藏吗?黑胶唱碟?皮具?还是古董小物?无论是什么都好,值得珍藏的东西都拥有一个共通点:背后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或故事。艺穗会创办人谢俊兴(Benny)亦“珍藏”了一件很特别的东西-说的是艺穗会中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旧地板。曾经找过多位设计师和艺术家帮忙升级再造,却统统不是合适人选,最后他们竟然将如斯珍贵的东西交给一位素人设计,究竟是什么一回事?

现时旧地板被一位素人升级再造成两张长椅和两张桌子。(黄宝莹摄)

众所周知,艺穗会会址前身是牛奶公司的总部及中央仓库,建于1892 年,并于1913年扩建变成现时所见的面积,而Benny珍藏的旧地板,就是在最先兴建的部分中发现,相信拥有125年历史。它们不但记载著一段关于牛奶公司与香港的发展史,同时亦记载著一种古老的美学。

(艺穗会)

先说一段关于牛奶公司的历史。现已易名为牛奶国际的牛奶公司,现时业务遍布全球,但年轻一辈或未必知道它是一家由一位苏格兰医生及五位香港商人,于1886年在香港创立的公司。由于当时仍未有冰箱出现,他们需要兴建中央仓库储存牛奶。最终冰库的选址在中环下亚厘毕道,是因为当时用作冷藏的冰块是从北美洲最西北端的阿拉斯加州船运至香港,而当时的中环码头正正位于现时离云咸街不远的皇后大道中,方便工人将冰块由码头推搬上冰库。冰库于1892年兴建完成,但面积只有现时的约一半。

大班房在艺穗会进驻后,曾经作过办公室。(艺穗会)

后来牛奶公司业务扩展,出售冻肉并开设了首家零售店。仓库于1913年完成扩建,成为集零售店、烟肉室、办公室、员工宿舍及大班房于一身的公司总部,而原先仓库的部分则被改建成为牛奶公司总经理的住所(俗称大班房)。Benny所“珍藏”的旧地板,就是由此而来。牛奶公司在日治时期曾被占领,重光之后,牛奶公司亦在原址继续经营至1970年代,牛奶公司用它与政府交换了位于新界的一大块地盘,并于1976年迁出。自此建筑便一直空置,等待拆卸,经历了八年的荒废,至1983年艺穗会进驻。

当时那里历久失修,地板有的完整,有的被破坏,Benny在大班房中发现一些旧木地板被放置一旁,虽然数量很少,只有约10多块,当中还有部分残缺,惟Benny仍不舍丢弃,“这里能够留得到的东西,我们都会留下,加上这些木板由柚木制成,寿命应该很长,我认为它可以重新制作成别的东西。”柚木最少经历五、六十年才能成材,因而特别坚固,加上含油量高,愈用愈光滑。现时柚木因被过量砍伐,很多地方都被禁止使用。旧时本地不少建筑均使用柚木制成,纵然外表变得残旧,却依然坚固可用。

大班房现时翻新成为餐厅,大部分地板依然完好无缺,而破烂的一部分则被Benny好好收藏。(艺穗会)

自2012年起,Benny不断找方法令地板重生,曾经与不少设计师和艺术家接洽,可是当中不是理念分歧,就是工艺不足而未成事。“香港好多公共空间都不鼓励人坐,就算有櫈都不会让你坐得舒服。我们便想到不如在艺术空间亦安放一张椅子,除了可以休息,还可以让参观者静下,与艺术品对话。不过, 因为好多designer(设计师)未必是builder(创造者),虽然他们的设计好,但却找不到师傅能将旧地板变成他们的设计,亦曾经又有艺术家提供创新设计,但我们想保留旧地板的古典简约美,不想抢掉艺术品的风头。”

家具的简约线条在视觉上不会占据太多空间,感觉舒服。(黄宝莹摄)
资深机械维修员昌哥(谢欣慧摄)

直至今年,一位参加了由艺穗会举办的“赛马会文化保育领袖计划”的文化艺术行政大使Stephanie,在一次偶然外出考察的机会,介绍了资深机械维修员刘伟昌(昌哥)给Benny认识,促成了百年地板重生的机会。虽然昌哥并非设计师,却是设计迷,经常利用工余时间将不同废料制作成家品装饰,更对旧物的美学有种执迷,加上昌哥擅长简约、具功能的设计,令Benny放心将地板交托给他。

眼前的两张长椅,一张高一张矮的桌子,光看外表十分简单,惟看似愈简单的设计,却往往最花心思,昌哥说:“虽说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制作,但大部分时间其实都用于构思,而非制作。”上至整体结构,下至一粒螺丝,都经过他反复思量及搜集,而昌哥的设计方向只有一个:“我希望将我小时候遇见的美学呈现出来。”以新古典主义为特色的艺穗会,集合古希腊及罗马建筑风格,当中省却繁复的装饰,保留古典的线条特征;大楼本身已散发浓厚历史及文化底蕴,配合简约的设计才不致喧宾夺主。

有了椅子,终于可以坐下来慢慢欣赏艺术品。(黄宝莹摄)

点击查看设计细节:

+2

为了令人联想到旧地板的历史,及呈现出六、七十年代现代家具的美学——讲究流畅线条美,配合强烈的垂直感及工整的形状,有时更会使用两种冲突感强的材质。于是昌哥将自己的“珍藏”生锈铁枝,作为椅子的支架,“这些铁枝虽然严重生锈,却同时形成出凹凸不平的独特质感,这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天然腐蚀才能形成,与地板一样充满历史。”而当时的椅脚设计大多是“收脚”设计,他亦特意寻找有如此形态的铁枝配衬。就连烧焊铁枝间的接驳位,他本可以将之烧得平滑,但他却选择配合铁枝本身的凹凸质感及百年柚木地板,集合天然及工业风格,充满违和感之余,又不失历史个性。

为了不想占用太多空间,较矮的桌子能刚好放在较高的下面,物尽其用。(黄宝莹)

其中一张椅子摸上去有点凹痕,难道是因为没有其他较好的部分?非也,这亦是昌哥的刻意安排,“地板之所以会凹是因为有太多人行过,所以我估计这块地板的位置是门口地板,亦是最应该被保留的部分。”珍贵在于历史,而历史的印记在于痕迹。

除此之外,昌哥又搜寻早已停产的一字螺丝,还要是青铜制成,“随著工业机械化,愈来愈讲求效率,一字螺丝因为不如十字螺丝般有中心点,可利用机器钻上,约八、九十年代已完全被淘汰。而青铜造的螺丝不会生锈而卡在其他配件上,以免影响陈年地板的质素。”除了稳固家具结构用上螺丝,原来在椅脚底部亦可以镶上螺丝,“有时候椅子摆放的地面未必平坦,为了坐上去不会移动,而且不用摄纸巾影响美观,便镂上螺丝,可以随时转出转入来调整椅脚高度。”

将剩余的旧地板与翻新过后的地板作对比,便知道需要花上多少功夫才能让木板重生。好多旧地板的边都发霉,而且厚度不一,昌哥需要裁和刨很多块木板才能制作出现时的作品。(谢欣慧摄)
原本的铁枝生锈得如此模样,根本没有人会想拿上手。然而,昌哥正正喜欢它天然而成的纹理,并以人手打磨机及钢丝刷逐寸磨平,才不会𠝹手。(谢欣慧摄)

椅子和桌子的整体外型粗糙而不造作,流露历史的自然美态,Benny看到作品时都盛赞:“简单的线条令它们放在画廊内令人感觉不会占太多空间,感觉舒服亲切,因此不少人一看到都立刻坐上去,欣赏艺术品,做到我最初的想法。”

昌哥亦直言:“现时好难找到人会帮你这样做,不但没有足够技术,而且工序繁复。不过,我都希望更多香港人知道,香港还有这样手艺的人。”昌哥自十多年前起便开始在街上收集废物,发挥创意制作成不同家品,而当时仍未有升级再造的概念,昌哥笑言:“街上买到的东西都不合我心意,而当时因为无钱,便在街上收集有用的东西。”他为这几张升级再造的作品起名为《从心》,即是跟从心中所想而做的意思;更因为昌哥那颗“惜物”的心,重新把历史的裂缝跟现代人连结,替旧物说一席话。

图左是昌哥利用旧水壶制成的台灯,图右则是他工作室中储藏的废料作后期升级再造。(谢欣慧摄)
(艺穗会)

更多刘伟昌(昌哥)的作品:

Facebook:昌哥架生房

关于“赛马会文化保育领袖计划”:

艺穗会由2016年4月起推动“赛马会文化保育领袖计划”,在过去一年已招募过百位热爱发掘文化、艺术、历史与古迹故事的热心人士参与。促成了今次百年地板再造计划的Stephanie 正是第二届文化艺术行政大使之一。今年九月,艺穗会再次公开招募“文化艺术行政大使”及“文化保育研究实习生”,与大众一起发掘文化、艺术、戏场、展览、历史与古迹背后的故事。详情:www.jcchlp.com/join-us截止日期: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