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App”为NGO及市民牵线 记录义工时数当CV兼防甩底?
港人热心做义工,但一般的卖旗筹款和院舍探访之外还有何选择?NGO有活动要义工帮忙,相熟的街坊之外,还能用什么方法找新人?有社企发现NGO难找义工,有心义工却苦无门路,于是创立义工平台app,为双方搭桥梁。机构事前访问过港人为乜做义工,发现最大的动机原来并非为帮人?
成立非牟利义工招募平台“社职”的谭俊杰说,创立平台之前访问过义工的想法,他发现很多人想透过做义工扩阔社交圈子。
义工为dating?
谭俊杰说:“社职是一间Startup(初创企业),没有计划就去工作会很消耗资源。所以我们开初做了很多资料搜集。发现(做义工)想帮人的反而不是最多,最多是因为自己有时间,觉得自己得闲、闷,就去做义工。很多人都是自己高兴为先,他也是为了帮人的,不过访问过就会知道,他们是自己感觉良好重要过帮人。”
追求个人满足之外,扩阔生活圈子更是主要的原因。他续说:“另外还有很意外的发现就是dating及networking(扩阔社交圈子),原来很多人觉得做义工会识到人。义工是很需要交际的活动;做多了,你识到人,聊得来、好玩,你自然会多参与。如果你与其他义工聊不来,活动再有意义,你都未必会再去。所以我们发现networking、dating都是人们做义工很大的理由。”
不过,他坦言访问对象只是同事、同事身边的朋友,以及部分受邀网民。由于规模不大,不是有太大的代表性,但仍反映了部分义工的心态是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
义工招募平台上有各式各样的义务工作(见下图):
推广义工为第二职业
其实,“社职”的出现,当初也是以NGOs的需求为出发点的。谭俊杰数年前与伙伴创立了邻里平台Around Neighbour,可以让邻居透过app互相联络,从中互相介绍钟点工人、补习老师,甚或一起拚车。之后有不少NGO向他反映活动难找义工希望可以透过他们的平台进行招募。但Around是一个牟利的初创公司,无法耗费太多资源增加额外的功能予 NGOs。所以,他当时就申请了赛马会的基金,创立了“社职”。
他说:“我之前亦问过NGOs为何不用facebook,因为facebook都可以找到很多人。但他们觉得facebook太广泛,有时找的人没有什么交代,经常甩底,不是太靠得住。”
所以,为了减低义工“甩底”的问题,也增加大家对义工的责任感。他们推广义工为第二职业的观念。在平台内设置义工时数纪录及将之转化为个人履历表的功能;同时,机构和义工也可以在系统内就著彼此的表现互相评分。谭俊杰解释:“我觉得每个人有自己的professional(专业)及life career(人生职业)。但都可以有second career(第二职业),就是做义工。做义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类似一个career path(职业阶梯),你从做义工中会有所得著的。”
他表示,很多人觉得做义工很简单,自己有空就多做些义务工作,没有空就不做了。但NGO却长期都需要义工的帮忙,推动第二职业是希望改变大众对做义工的心态。他说:“有些NGO都会反映有时有些义工会经常“甩底”。我们觉得义工要真正帮到NGO,其实需要长期参与。正如你帮一间公司打工,你都不会说我明天没有空,我就不来了。我们觉得要义工同样要有承担,要将之视为一个second career多过纯粹做一个传统的义工。”
义工反映NGO活动有字冇相吸引低
社职自今年一月开始营运,七月正式推出native app,供用家下载。营运大半年以来,已有超过180间NGO加入。谭俊杰指,社职不但为NGO的日常活动招募多了义工,还帮他们找到了专业人士义务帮忙做一些设计、拍照和文字编辑。同时,NGO多了一个途径让人认识他们的工作。
不过他亦坦言要经营这个平台并非易事。“有义工反映过(之前NGO发布的活动)只有字没有相,不太知道要做什么,也难以无法想像。但有相时,他一看就明白了,兴趣也因此而大了。”他说,如今资讯泛滥,大家的阅读习惯改变,看图多过看字。但NGO的运作可能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模式,往往只有文字资讯,没有相片,他们也很少在活动期间拍照。所以,他们有时也要教NGO影相,拍一些参加者的背影,另外也会为他们提供一些活动的配图。他说:“尤其每个活动都有相之后,发觉真的多了人会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