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兽家长.博评】外国人不信“赢在起跑线”?

撰文: 关焯照
出版:更新:

香港父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因为中国人普遍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认为只要子女努力读书,考进名牌大学,他们前途必定无可限量。

这种教育子女的思维骤眼看来并无不妥,大部份西方人亦普遍相信“No Pain, No Gain”的精神;但问题是中国人过份崇拜勤奋学习主义和追求完美学术成果,令香港父母盲目相信子女在学习上必须“赢在起跑线”,才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以“赢在起跑线”的信念来培育子女是否一条必胜之法?香港父母都应该有兴趣知道答案。但在答案揭盅前,笔者必须厘清“赢在起跑线”的意思,以免读者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所谓“赢在起跑线”是指香港父母相信愈早让小孩学习愈好,例如,不少本地父母在子女入读幼稚园前已安排参加大量兴趣班以加快其学习能力;更疯狂的例子是父母安排不够一岁的子女学习外语,这是否走火入魔,读者可以细想。

问题是中国人过份崇拜勤奋学习主义和追求完美学术成果,令香港父母盲目相信子女在学习上必须“赢在起跑线”,才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视觉中国)

根据教育文献,孩子愈早入学学习会较占优势的信念是可以透过比较两位学生同时入读正规(或义务)教育后的表现。诚然,在法律上已界定入学年龄,但实际入学年龄差距却可以高达11个月,因此采取“追踪研究方法”(Longitudinal Study)比较其后两位学生的学习表现或甚至进入社会后的工作收入,便可以确认“赢在起跑线”是否一个正确培育子女的方法。

以上的研究方法已被教育学者采用,目的是找出适当的入学年龄对学生的中长期发展的影响,而这种研究结果亦可以验证“赢在起跑线”的有效性。

两位欧洲学者,Patrick Puhani和Andrea Weber,在2005年发表一份研究报告(题为“Does the Early Bird Catch the Worm?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es of Educational Effects of Age of School Entry in Germany”),指出德国学生的入学年龄差距,对学生的未来学业成绩和接受教育程度有重要的影响。两位学者发现七岁才正式入学的学生在其后的公开阅读考试(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成绩及接受教育程度均高于六岁入学的学生,反映较迟入学的学生反而能跑赢较早入学的学生。非常有趣,类似的研究结果也出现在美国、日本、瑞典、挪威等国家。

香港父母将“赢在起跑线”奉为教导子女的天条,但很多国家的教育数据却没有支持这个中国人坚信的培养子女之道。(视觉中国)

以上的研究结果带出一个重要讯息:相对成熟度效应(Relative Maturity Effect)是非常重要的。根据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Heckman和三位学者的研究结果(题为“Interpreting the Evidence on Life Cycle Skill Formation”),由于年龄较大才入学的学生在成熟程度方面较年龄较小的学生高,所以在学习的成绩表现较为占优;然而,有趣的是这种“相对成熟度效应”并没有随着年龄消失,反而,由于早期的成熟度差距,驱使较年长的学生在累积人力资本、准备学习和掌握软技能(例如领导能力)等几方面得到正面的影响,有助成长后的个人成就和生产力。

笔者不是支持孩子的入学年龄应该愈迟愈好,因为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应该有“学习的准备”(School Readiness),但关键是孩子准备好学习,而不是父母们为了子女能够入读名校而强逼子女疯狂学习甚至催谷。教育文献已指出两三岁的小孩已有能力学习识字和基本数字概念,其学习目的是让幼儿可以顺利与正规教育接轨,以及确保学校计划适合儿童能够应付社会及学术的要求。

香港父母将“赢在起跑线”奉为教导子女的天条,但很多国家的教育数据却没有支持这个中国人坚信的培养子女之道。无奈,特区政府和本地教育界始终仍未能找出一个有效的方法向香港父母解释所谓“赢在起跑线”只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假若香港父母仍然执迷不悟,坚信“起跑”愈早愈好,最终只会令子女受到更多无谓的压力,这又何苦呢!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