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科技部长: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成果转化仍需努力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理念;其中,“创新”更被视为重中之中,可谓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中央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绝非夸夸其谈、只说不做,科技部部长万钢今早指还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加强技术转化的效率。
中央政府之所以强调“创新”,之所以并投放大量资源于科研,主因在内地经济、产业需要转型升级--要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强国、要拥有永续发展的可能,则亟需摆脱过往依靠劳动密集、低技术的制造业与代工的经济模式,向高增值、高科技转型升级。
企业占近八成科研经费投入
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央政府提出要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万钢在今早举行的记者会强调,所谓技术创新的“全社会研发的投入”,不仅是指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而是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投入;以去年为例,其投入高达“1.4万亿元人民币,77%来自于企业”。中央之所以重视研发的“投入结构”,盖因“结构”能可以反映投入的质量和效益。
万钢解释,之所以把企业视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盖因企业之于技术创新可谓“前线”,技术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作,因为企业因自身产业所需而推动的创新才有实用价值;企业往往能牵头带领一些重大既创新、又实用的项目(如高铁、核能、特高压输变电等)--为用万钢的话来说即“它转变了我们产业的结构,提升了产品质量”。
又,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投入的多寡,直接反映政策落实的情况;如果企业能自觉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政府的资金就可以更多地转移到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国家战略,比如航空航天、深潜等这些重点领域上,又为国家长远的创新能力建设做贡献”,故万钢指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中央正培育专门从事转化服务队伍
技术创新的转化、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体现在所谓“技术市场”当中:技术市场,“就是技术委托开发、服务、咨询、许可、转让等内容”;到了2015年年底,技术市场的成交额已达9835亿元人民币。然而,在大学出现的技术创作转化到企业实用当中,万钢谓其当中存在“老问题”,即“审批手续过长,不适合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处置权、收益权不明确;企业和高校产学研的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障碍;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转化过程不顺畅”。
针对“老问题”,万钢指出中央政府已于去年开始,开展各种措施化解难题。中央在去年8月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决议取消审批程序”,由大学自主决定转让;另外,“收益权、分配权由高校(大学)自己按照规定程序自主处理,直接参与这些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可以享受转化受益的50%以上”;又,中央政府持续推动“企业和高校的紧密合作,鼓励高校科技资源的开放,为企业提供技术的研发服务、检测、试验、咨询等一系列的活动”,好让技术创新的成果“落地转化”。至于体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市场,中央正在“培育一支既懂产业又懂科研的专门从事转化服务的队伍”。
据全球知名的顾问公司麦肯锡(McKinsey)研究显示,早于2014年,内地对于研发投资的成本已为2000亿美元,在投资总量上据全球第二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此外,内地在专利申请方面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13年,专利申请数量超过82.5万,同年,美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为57万。
提倡创科、推动经济与产业往高科技升级,需要大量投入,而资金的投入正是衡量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央政府提出全社会研发投入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