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压 避免悲剧连连
同一个杠铃,重量级选手举起来轻而易举,但硬是要一位轻量级选手来举重量级杠铃,选手不被压扁才怪…所谓“有环境的压迫才能训练出抗压能力”这种说法,也许只是一个迷思。
最近接二连三有学童自杀,舆论哗然。
各种评论纷陈,最常见两种相反的论调:
“香港的教育制度如此变态扭曲,TSA、DSE样样齐,功课做到夜深,怪兽家长为小朋友报十样八样兴趣班,争入名校蠃在起跑线,社会价值观崇尚名利,只重竞争,学生压力爆煲,那有不自杀之理?”
──归根究底,都是社会的错。
“以前的年代,社会资源缺乏,学生连一张像样的书桌也没有;学位不足,上大学的竞争更残酷;小朋友更没有条件上甚么兴趣班游学团,但正正是环境的压迫,才训练出小朋友的抗压能力。”
──原来只是个人问题,小朋友都被宠坏了。
将年轻人自杀问题黑白二分,简单归因为“外因”和“内因”,然后各人选定一个立场,互相争辩得面红耳热──这是网上评论的日常,但都流于片面。
假如将学生的压力问题,用举重作比喻,大家也许更易明白。举重比赛,重磅的人较大力,是常识吧,所以要分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同一个杠铃,重量级选手举起来轻而易举,但硬是要一位轻量级选手来举重量级杠铃,选手不被压扁才怪!至于责任在于选手太轻,还是杠铃太重?真是争辩一万年,也不会有结果。
情绪病爆发 并非单一因素
情绪病是源于“轻量级选手举重量级杠铃”,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压力-脆弱模式”(Stress-Vulnerability Model)。意思是,每一宗情绪病,背后都是外在压力(外因)与内在脆弱性(内因)互动的结果,并非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
假设一位年轻的中学生,家族中多人患有情绪病,那他已经有一定程度由基因带来的生理脆弱性(Biological vulnerability)。之后假如他的童年充满不幸,家暴、父母离异、照顾者的负面情绪,都令他性格上变得抑郁、焦虑、缺乏安全感,思想模式倾向逃避、退缩、畏惧,这就是由成长带来的心理和性格脆弱性(Psychological vulnerability)。
这些各种各样的脆弱性因素(Vulnerability factors),在风平浪静时只是潜伏著不显露,外人也许未能轻易察觉。但当出现一次偶然的考试失败,外在的压力(Stress)触发了情绪病的出现,假如得不到适当处理,情况一发不可收拾,悲剧才会发生。
压力愈大 抗压能力愈强?
所谓“有环境的压迫才能训练出抗压能力”这种说法,也许只是一个迷思。有环境的压迫,也要加上有正确的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才能培养出持久的抗压能力。单纯在外面加压,也许激发不了潜能,却刺激了内在的脆弱因素,得不偿失。
也有很多旁门左道的方法,可以减轻学业压力而不用自杀(例如逃学、反叛师长、沉迷电脑游戏),但当学生出现这些行为,学校和家长就只会更严厉地对待学生,令学生的心理压力更沉重。理论上,最正确的抗压办法是problem-solving,但前提是面对的问题有被解决的可能性。当学生是因为智商(IQ)、读写能力、专注力、家庭冲突等难以逆转的原因而令成绩跟不上,试问一味怪责学生懒惰,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
最好就是将所有有自杀倾向的学生,都标签为抑郁症,然后全部处方抗抑郁药,也就一了百了。但除了将一个复杂问题医疗化(Medicalization),可不可以尝试彻底检视今时今日整个教育制度,究竟施加在学生身上的课业压力,是否在同学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个别脆弱性因素较多的学生,有没有现行机制可以尽早识别出来,进行早期干预,并给予课业上的调适(即类似现时SEN学生的做法)?
让轻量级的选手,举轻量级的杠铃;到他训练自己成为了重量级选手,才让他挑战重量级的比赛。因材施教,也因材施压,才是治本之道。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