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熟女看电影】《邓寇克》背后 没男人保护女人才学会独立?

撰文: 黄汉儿
出版:更新:

《编写美好时光》--一个关于二战中女权崛起的故事。

同期上映的《邓寇克大行动》和《编写美好时光》,同样以邓寇克战役作为背景,前者讲述的是士兵在枪林弹雨下的营救事件,后者则是战线后的电影人制作政治宣传片的故事。"Their Finest Hour"来自英国首相邱吉尔于1940年6月18日为鼓舞士气的公开演说:" Let us therefore brace ourselves to our duties, and so bear ourselves, that if the British Empire and its Commonwealth last for a thousand years, men will still say, This was their finest hour"-寄语胜利后回望艰难的日子,会是最光荣的美好时光。同时间,电影的魅力就是把观众短暂地带到美好的景象中,与现实抽离。在艰苦奋斗的战争中,找到一个避难所和盼望。

《编写美好时光》

电影以二战初期的英国作时代背景,用“戏中戏”包装。在战火弥漫下,壮健的男丁都走到前线上阵,以往屈身于男人之后女性亦开始投入各方面的生产。女主角嘉特莲原是文案部的秘书,正因所有的编辑都被征召参军,她才有机会参与创作,而她的作品得到了中央宣传部的赏识。当时的政府宣片需要加入女性的视角(皆因观众为女性居多),亦称为"Slob"。嘉特莲开始著手与拍档巴克利编写目的要振奋人心并以“邓寇克大行动”作主线的剧本。从前期搜集资料编写到拍摄期间,嘉特莲遇上了重重的困难,先是发现故事主角并非如报道中的“英勇”、因剧本内容经常与政治部角力、发现丈夫偷情、在片场上遇到的种种不公......她慢慢意识到,乱世中要寻到作为自身、作为女性的价值。

巴克利第一次跟嘉特莲见面时说:“这是妳写的吗?这份报纸我本来是拿来裹著条的。”可见当时的男人既需要女人的协助,却又看不起她们。(电影剧照)

战争中的女性投身危险任务

战争,你会联想起暴力、男性、炮火。而战争中的女性总与无辜、受害者、柔弱等形容词相连。但其实不论前线抑或后援,亦处处可见女性的踪影。二战前的英国,在职的女性约有五百万人,到了战事的中期已经有多于七百万的女性投身农场、工厂、甚至前线的工作。战事初期招募了女性加入妇女辅助空军(WAAF)、妇女皇家海军局(WRNS)。直到1941年,英国历史上首次向妇女征兵,据布莱顿大学的统计,最高峰时期有十八万多妇女加入了妇女辅助空军,七万多人加入妇女皇家海军局,有三千二百女性加入了特别行动局(SOE),负责秘密特工和地下无线电侦察这类高危的工作。

摘录自BBC人民战争档案,Eugenie Balderstone是其中一个从深闰被带到备战工厂的女性。她回忆当时在弹药制造厂的日子:“我用过高爆炸性的黄色粉末制作炮弹,粉末将我的皮肤和头发都染成黄色...即使穿上面罩和工作服,皮肤亦会出现皮疹。”可见战前的女性可谓十指不沾阳春水,国难当前,令她们奋起抗争,担起从前只有男性会做的的工作。

“许多男人会害怕,战争完结后女人不肯乖乖回到原来的盒子里。”
电影对白

片场中的女性

说回电影,女性主义的讨论集中在电影梦工场,女主角嘉特莲意外地投身了电影行业,首当其冲的就是面对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作为片场中少数的女性,既无权又无势,第一次进入片场就被误会成影迷、遭大牌演员羞辱、最后更被赶出片场。守旧的时代过去,代表著不公的现象会消散?机灯的工作还是以男性为主,梳化服的工作仍以女性担任居多。偶尔的倒转除了让人感到惊讶,更多的是疑惑和质疑。你的性别,似乎亦决定了你能力的极限。

社会上的性别定型,是因为我们的故步自封。所谓男女平等,是指女性的权利跟男性看齐,并不是看齐之余还倚靠女性的身份获得更多的权利,譬如大多数女性会认为劳动工作应由男性担当。所以,我们要了解的是个人能力上的极限,并不是了解作为一个女性的极限。

还未得到别人赏识前,女性这个身份让她无法参与开会讨论。(电影剧照)
巴克利看了嘉特莲的剧本:“太长了,减一半。”她:“哪一半?”他:“妳不需要的那一半。”(电影剧照)

电影让人看见从前的封闭,亦反思现在的不足。接近两小时的电影,节奏淡然且对白精妙。唯独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结局故意安排巴克利的离逝以激发起嘉特莲的斗志。难道要失去男人的保护,女人才学会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