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趟拳
地趟拳,又名地功拳、八折拳,是中国武术的传统拳种之一。由于这类拳法有很多翻滚动作,行拳动作亦多在地面进行,故被称为“地趟拳”。
地趟拳最早可以追溯至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按照戚继光的说法,明代最著名的武术包括有:“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其中“千跌张之跌”就被认为是地趟拳的先祖。然而,除了这一句描述外,书中就再无记载更多资料,只剩下一些翻滚、跌蹼的技术,如“滚躺刀”、“滚龙枪”等,被散载于书末的《拳经三十二势》中。可能戚继光编拳时,曾经参考过地趟拳。不过,真正算得上有系统的地趟拳法,还是要数“醉拳”。
醉拳支流众多,不同地方俱有自己的独特的醉拳体系。例如东北便有套模仿水浒英雄神态的“鲁智深醉拳”;香港的大圣劈挂门则有“醉猴拳”,乃“五猴拳”中的最高级套路。当然,受流行文化影响,最著名的醉拳体系自然非“醉八仙”莫属。按电影《醉拳》的导演——袁和平介绍,醉八仙拳确实存在,但并非电影中所展示的模样:
(成龙在电影中打的醉拳,其实是艺术成分占多)
真正的醉八仙拳谱,应该被收录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出版的《拳经拳法备要》。本书共分两卷,其中《拳经》一卷以少林拳法为宗,再历经四人修篇,最终由曹焕斗完成。《拳经》保留了很多古典武术的口诀,当中便有一首《醉八仙歌诀》。这套歌诀假托八仙之名,谈及了很多类似地趟拳的技法,如“何仙姑”一节的“鸾颠凤倒也须要,侧进身偏”,便应该是论述侧身跌荡的回击技巧。而“韩湘子”则是游走突击的技巧,所谓“鱼鼓儿,咚咚填,打时谁知扫阴现。去时躲影,来若翩迁”。若然《拳经拳法备要》的出版年份正确,那醉拳当是最早的地趟拳术无误。而这种多勾踼、重跌荡的打法,亦著实成为了地趟拳的楷模。
从今天地趟拳视频中可以看到,地趟拳的核心技法,是先以趟地姿势,再用拳脚去攻击对手下盘,或封截其来势。这种打法与《醉八仙歌诀》一脉相承,但与现代流行的地面技术则略有不同:
(地趟拳法的核心,是要以趟地的姿势击打及绊倒对手,锁技或绞技则比较少,故与现代的地板技术略有不同)
不过,随著时间和地域变化,地趟拳也衍生出其他不同风格,其中便有强调锁技的流派。在《十二生肖武榜,狗年人人有功练!(下)》中,【武备志】便介过一门名曰“地术犬法”的地趟拳法。这套拳法流行于福建一带,据传是由五枚师太在观察犬类动态后所创,故名“狗拳”。地术犬法著重关节技,它在近身对敌时会先以双腿缠绕敌人下肢,待其倒在地上后再进行各类锁技,与现时较常看到的寝技技术亦有类似的地方:
(地术犬法片段)
基于传统观念,地术犬法的动作曾一直被视为不雅,故习者不多。但随著中国武术的发掘工作日趋深化,加上社会观念的转变,地术犬法以至其他地趟拳法开始为人注目。而地趟拳的技法,亦令一向被认为偏重立技的中国武术添上更多色彩。相信地趟拳法,会在未来有更多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