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大学.博评】想做什么便去做——谢谢中大中文系

撰文: 陈珍妮
出版:更新:

JUPAS放榜那天,我在上暑期工,拜托同学帮我上网看结果。那时没有iPhone可以随处上网。

是中文系,中大。

她紧张地回答。

你确定,不是新闻系吗?
是中文系啊。

我蹲在街角,哭了。

中文系的同学,毕了业当然去教书。(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剧照)

我是2006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的毕业生,三年间省下学分副修新闻系的基本课程,于翌年完成一年的新闻系文学硕士。中文系的同学,毕了业当然去教书,好些新闻系的同学也当教书先生了,薪优粮准嘛。

可是我只是喜欢看小说,从来不想教书,想当记者。看官或笑我,现在还不是在教吗?是的,身为slash,我教授中文、英文、还有基本的法文,但从来没有受聘为全职日校教师。人们认识我,不外乎我当过新闻主播、出过书罢了,写得好不好,也没有人提呢。

中文系。“你喜欢教书吧。”“你懂得作诗、写小说、对对联吗?”“名著你都看过吧。”cliché到不行的搭讪,通常我一笑而过。

没想过教书。是的,我懂诗、小说与对联。没有,《红楼梦》都没有看完。讨厌《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我甚至不是金庸的粉丝,从小到大我只看亦舒,还受同学歧视呢。

大学三年,首年必修科是实用语法、文字学、文学概论、古籍导读(我当年读《礼记》),然后学生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语言文字及古代文献中选其一为研修主轴。我选的是现代文学,非常的不入流。成绩最好的同学都挑古代文学和训诂等艰深题目,还是无谓斗了。

放下了争第一的包袱,或者事实上没有这能力吧,三年间,我自由自在地读了许多书,扩阔了阅读与做人的海岸线:教授推介的、图书馆无意中翻到的,为写40-50年代的期末功课,还看点英国文学,创作有关拜伦的书信,得到少见的A-。创作并没有绝对答案,十多年的中小学课程,背书已背到厌倦,我总期待出格的事物,把握机会参与创作课:作新诗、作小说,把最新鲜有趣的字词与情节都写进去,现在看是老套矫情,当时可是得意得很呢!

读了新闻可以不当记者,读了中文可以不教书。人生并没有绝对的走法,学系不能定义你,学校亦然。(图为中大中文系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官方网页)

十一年过去了。从离开记者岗位转到自由业,我逐渐明白为甚么上天要我读中文系。现在我就在写专栏啊,这门事情结合了中文与新闻两个学科呢,当年读过的《周易》,现在学命理也用得著。是这个学位提醒自己,上天给了你一枝笔,可不要走错路呢。

读了新闻可以不当记者,读了中文可以不教书。人生并没有绝对的走法,学系不能定义你,学校亦然。大胆举个例:有师妹在新闻系成绩不差,原来,她根本不爱看新闻;好友在某私立大学新闻系毕业,当年他公开试成绩很差,如今已是某媒体一人之下的管理层。

如果想做医生,便去做啊。为了悬壶济世?为了帮人整容赚进大把钞票?能分黑与白高与低吗?整容手术也是手术啊。顺著自己的才华读书与工作便好。不当大律师去帮人补习,也没有问题啊。

重看了MONA LISA SMILE(2003),Julia Roberts希望学生Joan(Julia stiles饰)结婚同时追求她的耶鲁大学法律学位,对于她为建立家庭而放弃不以为然。Joan答得好:

你不是说我想做甚么,即管去做吗?这就是我想要做的啊。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