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七月】专访PMQ《绘本小岛》展搞手:父母比孩子更需要绘本

撰文: 黄正轩
出版:更新:

书展入场人数虽每年屡创新高,但都要政治不正确地说句事实:不少人入场“趁墟”成份居多,未必对阅读太大兴趣;加上格局如散货场,环境挤迫嘈杂,令人无法静心。完结前一两日不少书商总会割价促销,很多书籍沦为廉价货品,种种混乱安排和街市般的气氛都令不少爱书人为之却步。想趁暑假期间找个地方静静打书钉,发掘下新奇另类书籍,不一定要“硬食”书展。PMQ在7月28日开始的节目《绘本小岛》也许是适合你以及有意让小朋友接触绘本的家长。本地独立出版书店Book B联同积极推动亲子共读的绿脚丫及多个台湾和香港创意单位,陈列逾百本罕见的美学教育绘本,更举办多个讲座和工作坊。我们请来主要负责选书工作的Book B两位主脑——多媒体艺术家黄思哲(阿哲)和书籍设计师胡卓斌(阿卓),分享是次活动的展品和对何谓出色绘本的看法。

Book B团队成员、书籍设计师阿卓(左)及多媒体艺术家阿哲(右)拣书小心,精选绘本只有百来本,除独立出版,亦有绝版旧书。“点都要由Amazon揾,被人揭到烂晒都无所谓,希望人见到,知它存在,不买都睇下,”“Mark低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上网再揾都得,我们成为一个介绍书的起点,是书展难以做到的一件事。”(黄正轩摄)

《绘本小岛》源起是阿卓有见书展发展成市民一年一度扫平书的Outlet,多人去但损害香港阅读气氛,对于大众失去一个认真阅读节目感到惋惜:“Book  B一些客人都说不再去书展了。”是次于PMQ地下举行的活动以半展览半商店形式进行,本地木作艺术家王天仁以简约设计和手绘上色制造五个小岛,主题有怪兽、鲸鱼及天文等。

书本简单分类摆放,来人皆可自由坐下阅读及拍照,环境悠闲空间阔落,不用像书展跟人迫、被催促购物,可以随时休息。另有三星期限定的“世界绘本点”向大众展示Book B入口的绘本,书展没有售卖亦难见于一般书店:“我们做返本身角色,介绍世界各地的独立出版。”阿卓说。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绘本

天文学绘本《Professor Astro Cat's Frontiers of Space》由Nobrow出版,是次绘本展有过半展书都是出自此独立出版社。(黄正轩摄)

书展每年的繁荣景况跟香港大众的阅读风气成反比,公共场所观察所见,玩电话低头族数量总压倒读书人,很多人书展扫货后亦不会有耐性真正去看,书本封尘得个摆字。阿卓指现代人怕看书皆因怕多字,绘本图文并茂,阅读门槛较低。

台湾绘本作家廖书萩《探黑》。(黄正轩摄)

“相对知识,更著重感受。”阿哲则认为绘本是书的最简单形式,能提供纯粹阅读乐趣。“今次展出过百本欧美绘本,当地绘本文化成熟,英法都有不少大型或独立出版社,为本土及东欧甚至其他地方作者出书。亚洲绘本文化规模尚可发展得更好,台湾近年也多了作者出道。”

保坂和志的《猫咪小茶》以温柔故事让小朋友认识理解死亡。(黄正轩摄)

绘画有美感,内容有意思,是Book B选书基准。芥川赏得主保坂和志的《猫咪小茶》主角为一只小猫,开宗明义说自己已死了,然而觉得死后自由自在,可任意玩耍而不觉疲累;加上图画精美,悲伤中带温馨。

阿卓指成年人走入书店的儿童角未必感到舒服,“一般童书似图像说明书,教导小朋友何谓正确行为,过于指令式。”他认为《猫咪小茶》可扭转一般人对绘本既定认知:“生与死、失去等话题,在父母跟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好难提及和讨论;以艺术手法呈现,绘本共读有助亲子打开另一层次话题,带领小朋友思考死后世界,了解抽象概念。”

阿哲认为吉竹伸介的《脱不下来啊!》是成人看后会勾起童心的好书。“站在小朋友立场看事情,故事由小朋友除不到衫开始,虽然好无聊但想像力奔驰,使家长对小朋友处境理解多点。”阿卓则认为此书有“随遇而安”的想法:“父母学到的是小朋友遇上困难,不一定要即刻帮他解决问题,反应行后一步睇佢点做,是教大人多过教小朋友。”(黄正轩摄)
《Where Do We Go When We Disappear?》由英国Tate出版。一早绝版,全书围绕“消失”的哲学概念,以例子解释给小朋友事物不见了其实去了哪里,例如地下水氹蒸发变云,石头变沙飘洋过海等。“所有嘢都会消失,包括人,我们都是大自然一部份,这说法令我感动。”阿哲说,阿卓认为此书是“绘本版易经”。(主办单位提供)

阿哲强调出色绘本情感主导,有助孩子感性发展,不必强行教导规则和灌输观念,“亚洲文化倾向行事要有目的,大人给书小朋友读总想他们学到嘢;但我们认为好书应同时吸引大人和小朋友。”

他选书时甚至有一半时间都不是考虑孩子,而是成人的观感:“绘本通常都是大人先看,小朋友才有得看。《猫咪小茶》故事简单却又有点悲伤,其文学性会触动大人。”

阿卓补充指Book B入口法文书,即使不谙法文,读者仍可透过图像进入绘本世界:“有些书读字是一个意思,不读字又完全是另一个意思;我们希望大家的阅读状态不只是吸收知识,更可以是纯粹放空。”

镇店奇书《Codex Seraphinianus》 成人绘本首选

“《Codex》好多人都上网睇过高清电子版,但都会期待睇实体。重量、质感、纸张、印刷方式,一般人不需这些知识,但把书攞上手的经验很美好,希望是次活动能把此经验带给人。”阿卓说。(黄正轩摄)

不需明了却足以令人自得其乐的最佳例子,必提义大利建筑师兼工业设计师Luigi Serafini在70年代末创作、1981年出版的奇幻百科全书《Codex Seraphinianus》。全书厚达360页,内容以无法辨别的虚构语言和文字写成,图画怪诞超现实,充满奇形怪状的异种动植物、扭曲人体与机械混合之形象。凭空想像的科技、反常的物理定律和化学反应,意念天马行空,恐怖和幽默并存,像看中世纪的魔法书或炼金术典籍。(可试睇电子版

名人历史绘本之一的佛洛依德传记,利用绘本形式去讲解这位心理学泰斗生平,图片众多不沉闷,适合成年人。(主办单位提供)

此书将于《绘本小岛》展出,阿卓和阿哲喜欢之极,却笑言它当初引入时被当为Book B镇店之宝,因为“无人会买”;随着他们努力介绍,有顾客购买之余更因此怪书而涉猎其他不同绘本。阿卓直言《Codex》神奇之处是令一个自以为博览群书、无所不知的成年人,重新回到幼儿小童蒙昧无知的状态,无法利用常识去理解。

“一般介绍时,有人十多秒内想要看懂本书,想知道它讲乜;十多分钟至半个钟后开始进入状态,放弃了解其意义,享受文字和图画带来的感觉,我会解释这等于小时候首次接触文字和绘本、全无概念的心境,像小朋友看到个波以为是太阳。”他又指作者脑袋思维奇特,对植物学、科学和医学认识深入,却把这些人类智慧结晶转化为创作,“破坏大家的既有认知,大人都会觉得生动有趣。”

发掘陌生绘本冷门书 重拾阅读童真乐趣

阿哲说:“2009年作者在一个讲座中坦言《Codex》是乱写一通,但重点是这样做会令大人回到‘一知半解’情况,体会真正阅读趣味。”阿卓指出《Codex》有种吸引力,令平时打书钉揭几页就放下的读者坐定读上最少半小时,“正如古印度梵文书,越不明白越想看。这种每次打开书都期待带来新事物的兴奋,现在很多书店都未必提供到。虽然是次活动只得短短几星期,我们都想达到此目标。”

阿卓和阿哲认为小岛的目标是让人有不一样的阅读方式,不一定在档口买买卖卖,有休息的地方打书钉、拍照。人们抽空看看随时有意外发现,重拾久违事物。“书的展览、阅读活动应当如此,畀空间人睇书而唔系不断队佢去买书买平货。”(黄正轩摄)

坊间都在宣扬阅读的好处,但鲜有提及“快乐”的重要性,“开心其实比知识更有意义。”阿哲认为港人对阅读的印象流于读书时的沉闷,书本只是知识载体,但这正是他们想扭转的想法。

《101 Artists to Listen to Before You Die》是给大人看的绘本,因小朋友多数不会知摇滚。“由巴赫到Daft Punk的音乐史。”阿哲介绍。(主办单位提供)

阿卓深信绘本能提供美学教育,助人找到吸引自己的事物,培养出美感触觉和鉴赏力;艺术刺激创意,对成人同样有益:“好难教识一个人咩叫靓或唔靓,皆因没有明文规定何谓美;但小朋友随住接触绘本,被某类型吸引,虽不太明白但想不断寻觅,就是发现美的过程。”

像《Codex》的书通常去旅行和参观博物馆才遇上,Book B和《绘本小岛》目的就是将之介绍予大众,即使引入书本乏人问准,最后要收为己有,两人都觉得无所谓。

书海无涯,香港是商业社会,但他们都认为国际大都会需呈现不同面貌,另类事物应有其生存空间,提醒人们仍有多元撰择,不一定要遵从既有价值生活。

“我们旅行时常买书至行李超重,畀人话傻,却逐渐体会到港人有需要读到这些书,Book B是给港人发现它们存在的渠道。”

阿卓说主流书并非全部,只是迎合市场和商业需要;Book B令他们结识爱读冷门绘本的志同道合,提醒自己并非孤单,互相鼓励:“明白到我自己虽然古怪,世上仍然有人跟我一样怪,有知音。”他鼓励人们储东西,像昔日般珍惜实体收藏,不要过于依赖方便的电子科技,读者更要收藏热爱的书籍,他作结说:“藏书是面镜子,反映内在,使人更清楚有乜嘢吸引自己。”

《绘本小岛》展览日期:7月28日至8月13日时间:上午11时至晚上7时地点:PMQ元创方(中环鸭巴甸街35号)网站:www.pmq.org.hk/event/picture-book-adven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