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笼罩北京中非合作论坛

撰文: 泉野
出版:更新:

按照既定议程,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今次中非合作论坛主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于2000年,论坛成员包括中国、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两个历史性文件,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正式建立。迄今,中非合作论坛已举行八届部长级会议,并先后于2006年11月、2015年12月、2018年9月举行论坛峰会。

中非合作论坛峰会2024年9月4日举行,图为多位小朋友9月1日在北京机场手持中国国旗与非洲多哥(Togo)国旗,迎接领导人到访(Pool via REUTERS)

在今次中非合作论坛召开前,防火墙内外不出意外呈现两种全然不同的图景。中共官媒新华社9月1日发布题为《在现代化征程上携手同行——习近平主席引领中非合作开启新篇章》的特稿,从“发展之变”、“道路之变”、“思想之变”三个维度阐释非洲如何从曾经“被遗忘的大陆”、“失败的大陆”日益成为“活力的源泉”、“未来的象征”。而为非洲赋能的,正是中国“这样一位可靠的朋友、真诚的伙伴、亲密的兄弟”。

该文写道,“中国是第一个明确表态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的国家,并支持非盟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联合国舞台到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国和非洲一次次在多边平台发出反对霸权、捍卫公平、合作共赢的正义呼声。”文章同时援引习近平的话说,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全球南方”蓬勃发展,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在“全球南方”加速崛起,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演进的时代大潮中,不断发展的非洲日益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极,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中国主办的外交活动,对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也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Reuters)

作为中共官媒,新华社特稿意欲通过非洲的“发展之变”、“道路之变”、“思想之变”,一方面突出中国对非关系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和欺凌存在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试图再次向世界宣告中国会坚定不移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而非洲为代表的全球南方觉醒的号角,“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防火墙外,中国显然更像是一个冤大头,或是类似西方殖民者的“新殖民者”,因为非洲领导人聚集北京,为的是在中美竞争大背景下继续向中国政府要钱。比如法新社9月1日发表的一篇报道说,非洲领导人云集北京,心里想的大都也是在美中竞争的大背景下,如何从中国获取自己国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和投资。美国之音则说,北京通过向许多非洲国家分别提供几十亿美元的贷款,协助这些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此举也常常让非洲国家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引发“债务陷阱”的争议。

《纽约时报》则详细铺陈了非洲债务危机如何对自身乃至全球产生“灾难性影响”,并直言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对抗美国和欧洲的影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贷款机构,为发展中国家的道路、港口、桥梁、机场、发电厂、电信互联网和铁路提供融资,该文还援引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的报告称,在过去20年里,非洲五分之一的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国资助,三分之一的项目由中国公司承建。

中国对非投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诟病为新殖民主义。(Getty)

过去十年,伴随着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所需,企业出海成为趋势和常态,在社会面还流行一句话——不出海就出局。根据官方统计,2013年以来,中国在非洲参与建设6000多公里铁路、6000多公里公路、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不断涌现。目前,共有3000多家中国企业“深耕非洲”,从传统的制造业、工程建设等领域扩大到科技、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

与此类基础设施建设相伴随而生的,既有来自外部世界的“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等批评与质疑,也有来自中国内部的“大撒币”、“无偿援建”等不解与不满。因之中国内部经济下行压力骤增,故此中国内部的不解和不满往往更容易于外部世界的批评与质疑形成共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中国官方在中非问题上的“宏大叙事”。

对于外部世界的质疑和中国内部的不满,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驻非工程师曹丰泽在接受《香港01》专访时表示,如果先不算政治账,单从经济账来看,中国在非洲这么多年是不亏的,长远来看要比西方国家那种大肆掠夺要实惠很多。“本届政府对投资非常理性,很多投资项目也收得非常紧,我们作为国企想要获得资金并不容易,一定要反复论证这个项目的安全性、可靠性,才能从国内获得资金,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用的并不是中国官方来源的资金,有一些是中国或者外国的私营资本,有一些是当地政府的资金。而这些资本肯定是服务于自身的经济利益的。”

曹丰泽在非洲。(受访者提供)

对于国内普遍争议的“大撒币”式援建,曹丰泽直言“大家到现在还习惯于把我们这些出海打灰的工作称为‘援建’。大部分的工程,都是正常的商业合同,你给我钱,我给你打灰,然后我赚一个合理的利润。援助当然存在,一般都是学校、医院这种人道主义性质。换个角度说,我们现在毕竟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地球,我们做事肯定是要服从这种市场经济的逻辑的,单方面的援助关系它永远不可能长久,只有双向的互利互惠的关系才有可能长久,这是一定的。”

再比如“债务陷阱论”,曹丰泽说,“所谓中国债务陷阱搞新殖民主义这个说法是非常可笑的,因为任何债主,没有一个不是希望债务人老老实实把债按时还上的。”

随着中国在全球南方影响力日增,诸如此类的“傲慢与偏见”笼罩北京将成为常态,对中国来说,除了实实在在的推动非洲的发展之变、道路之变、思想之变,同时还要在国际传播方面扭转“内宣不行、外宣不行”的被动局面,否则就真的成了“冤大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