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偶然发现的遗作:缅怀粤乐大师冯华(1924-2017)曲韵
文:林万仪(岭南大学副研究员、《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香港卷副主编)
中央图书馆音乐书库里的抽屉柜最是触目,抽屉阔而扁,让乐谱手稿、歌册刊印本、泥印剧本等文物可以舒展。这批藏品揭示,不少名家的作品至今仍寂寂无闻,有待发掘、研究,借此重新审视香港本土音乐的面貌。在琳琅满目的资料中,我瞥见一支注明由冯华(1924-2017)制谱的曲——《濠镜之光》,这首鲜为人知的作品在一代粤乐大师辞世三周后被发现,意味深长。
冯华一向以粤乐演奏及粤曲拍和著称,音乐创作较少受到关注,多年来就只有《蝴蝶曲》(又名《夜思郎》)常被谈论,对于此曲是否出自冯氏之手,莫衷一是。有研究者称,冯氏在数年前已亲口证实此曲由他制谱(黄志华:〈《蝴蝶之歌》与《夜思郎》〉,载《戏曲品味》2010年12月号)。这支谱子最初专为粤剧《蝴蝶夫人》(1953)而作,由红线女(1924-2013)演唱,其后用作粤语电影《结发情》(1965)插曲,填上新词,并改称《蝴蝶夫人》,由女主角尹芳玲(活跃于1960-80年代)唱,在1970年代再填上不同的曲词,以粤语流行曲的姿态出现,李宝莹(活跃于1950-80年代)唱的版本称为《断肠人》,另一支称为《恨悠悠》,甄秀仪(活跃于1970-80年代)、丽莎(活跃于1970年代)、郑少秋(1947-)都有收音。这支谱子至少有四个不同版本的曲词,由不同的词人撰写,盛行一时。
在书库发现的《濠镜之光》收录于一本油印的曲谱集,结集中还载有吕文成(1898-1981)及陈文达(1906-1982)的作品,内页书角有“今乐府广告部印制”字样及标志,封面则有“今乐府”三个大字。“今乐府”是香港粤曲歌坛史上的老字号,1960年在石塘咀金陵酒家开幕,数度搬迁,沙士那一年(2003)在油麻地楼上铺奏完最后一曲。冯华一手经营了43年,兼任主理及音乐领导。吕文成是他的师父兼谊父,亦是音乐领导,陈文达则担任乐手。吕氏和陈氏各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众所周知的作曲家,《濠镜之光》的发现显示冯华亦有参与“今乐府”的制谱工作。
《今乐府》曲谱集收录的都是器乐曲,但《濠镜之光》严格来说是一首只有“濠镜之光”四字唱词的歌曲,唱词置于曲首,曲谱并无另立标题,因此姑且以首句曲词称。除了以工尺谱字记旋律外,冯华还做了乐器编配的工夫,以胡、箫主奏,有别于只记骨干音的传统粤乐工尺谱。“濠镜”是澳门的别称。有澳门报人指,冯华在1954年创办的“乐声”唱片公司是由澳门名流何贤(1908-1983)出资开设的,何贤在1960-70年代组织港澳艺人往广州演出,为报知遇之恩,冯氏例必担任音乐领导(童仁:〈冯华在澳门起家〉,载《澳门日报》,2017年6月22日)。此曲或许基于冯华与澳门的渊源而作,甚至可能专为一次与澳门有关的演出而写。曲谱是油印本,印量不可能太多,相信没有公开发行。至于“今乐府广告部”的具体功能,仍有待考究。
与《濠镜之光》偶遇后马上造访互联网上的电影资料馆目录,因为在1950-60年代,不少粤剧、粤曲乐师都会参与电影音乐的工作。《风雨断肠人》(1956)的音乐由冯华作曲。《西游记》(1956)有9支曲,冯华与陈伯璜(活跃于1950年代)合撰,演唱者是有份参演的李宝莹(小芳艳芬)、钟丽蓉(新红线女,活跃于1950年代至今)和黎文所(小何非凡,活跃于1950年代),合称“艺坛三宝”。《阴阳配》(1957)有1支,冯华作曲、李愿闻(1912-?)作词。《琼莲公主》(1958)有3支,冯华制谱、吴一啸(1906-1964)作词,由男女主角林家声(1933-2015)、林凤(1940-1976)唱。《玉女惊魂》(1958)有5支,冯华、梁乐音(1910-1989)作曲、吴一啸作词,陈慧玲(陈凤仙,活跃于1950-60年代)代女主角林凤唱。《万劫孤儿》(1961)有1支,冯华制谱、吴一啸作词,顾媚(1929-)唱。《关东大侠白骨潭夺宝记》(1961)有2支,冯华制谱、吴一啸作词。其余不赘。
冯华创作的电影歌曲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这些电影有部分仍保留拷贝或曲谱,是重构香港本土音乐史的重要资料,亦可借此缅怀一代粤乐大师的音韵。那么,下一站西湾河〔按:电影资料馆所在〕。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