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街市转型不只是装冷气和铺地板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近年来,香港街市的转型备受关注。2023年食环署最新资料显示,74个食环街市整体空置率达到16%,部分街市空置率甚至超过三成。这一现象背后,不仅仅是疫情影响或经济变化的结果,更反映出街市在现代社会中转型的必要性。然而,转型并非易事,不只是简单地装冷气、铺新地板那么简单, 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理念和务实创新的举措。

撰文:刘畅

对于条件较为落后但空置率低的街市,加快“街市现代化计划”无疑有利于提升市民购物体验。但单纯的硬体升级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在管理理念上与时俱进。例如,可以适当放宽对摊位经营品类的限制,允许档主适度丰富商品种类,以更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同时,还要积极引入电子支付、互联网电商合作等新技术手段,推动传统街市数字化转型,让街市经营与互联网时代接轨。

现行的招租和竞投制度存在滞后性,空置档位常常积压一段时间后才集中招租,应改变现行的竞投制度,采用全新的竞投或抽签模式,增加空置档位流转速度,降低小型业者的入场门槛。同时,也可以考虑放宽货物种类和经营时间的限制,允许基层市民摆墟市,售卖小食、手作、咖啡包等,增加街市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元朗同益街市截至2023年底有约440个档位,当中仅租出168个,空置率62%是全港最高。(资料图片)

对于长期空置率极高的街市,如铜锣湾灯笼洲街市、元朗同益街市等,政府更应该创新思路,从根本上重塑街市功能定位。比如,可以试点改革街市经营时间和准入条件,允许部分摊位转为仅在周末营业的假日市集,以低租金吸引年轻创业者进驻经营各类新业态,如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为街市注入更多活力。

台北和日本有一些成功案例,将传统街市转型为青年文化人的创业实验室,吸引了大量人流,促进了社群经济;香港中环街市活化以后,开业两年即吸引2,600万人次到访,更是有近百家本地初创品牌及香港老字号在此落户营运。这些案例都成功的让传统街市得以重新焕发生机,成为社群经济的活力源泉。

对于长期空置且转型无望的摊位,与其让其继续荒废浪费,不如交由社会力量去盘活利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鼓励社会组识和创业团队承接运营,或开设社群食堂,或打造创新业态,在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间形成良性互动,激发街市新的生机和活力。当然,在推进街市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东西也不能一弃了之。街市毕竟承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很多老街坊都对此充满感情。在注入新元素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保留街市的特色和人情味,让其成为情理兼备的“网红打卡地”。或许,未来的理想街市图景,就是一个新旧交融、多元包容的大社群。

街市的未来充满想象,但街市转型的路径需要不断探索。面对街市转型这一全新命题,只靠商贩或者食环署都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大胆地进行跨部门合作,从顶层设计开始参与,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层面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放手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公平和发展之间把握好平衡,让街市在创新发展中焕发勃勃生机,成为连线过去与未来,融合生活与文化的独特地标。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